如今,这些头部社交应用也早已成为主流的下游短视频内容分发平台,比如微博从启动短视频作者扶持计划到推出短视频热度排行榜,一系列动作下,微博已经突破了过去纯文字图片时代的内容分发限制,从微博目前的推荐生态来看,其在内容分发上更倾向于短视频,当然也是由于用户对短视频所持的偏爱态度。
而在二级市场,短视频则不断地挂钩于不断涌现的内容生产平台,比如快手、Musical.ly、抖音、火山、西瓜等。与微信微博等不同的是,这些平台以用户生产的短视频为社交的关联点,是先内容后社交的模式。不过他们的定位还是聚焦于短视频内容的生产和分发,比如此前火山、抖音、西瓜等平台的创作者扶持计划,根本目的还是要刺激用户生产优势专业的短视频内容。
在生产内容方面,这些平台也提供了不少技术性与商业化的支持。比如在技术上,不少平台针对系统视频录制工具有一定的优化,同时也提供一些短视频内容的美化功能,而在商业化能力上,部分平台也在进行MCN生态的尝试,一方面是为了内容的多样化,另一方面也为不断摸索稳定的变现模式。
但现在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就是,短视频的生产、分发、商业化变现等界限正在变得模糊,上游向下游走,下游往上游去,这些改变有两个原因,一是为寻求更多的盈利渠道,二是为短视频内容打下比较稳定的链条式生态。
但总体而言,短视频行业在全球领域内的特点就是上游的生态布局和价值输出存在一定的缺失,尤其在海外,以短视频生产者为核心的MCN模式似乎还比较罕见。其中原因或许可以通过对目前短视频关联者们所处的一些发展状况来预测。
一是因为短视频在初期的风口之上,大众对短视频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内容的数量上,所以平台们也更专注于如何扩大自己的短视频内容数量生态,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同时又难以兼顾质量生态的优化,也出现了不少内容参差不齐的不良现象;二是因为短视频在风口期的内容生产者数量和种类多如牛毛,要想形成MCN式的短视频生态,不仅需要资源整合能力,更需要有人挑头,出现会整合,敢整合的角色。
风口之下,必有勇者:突围者LIKE短视频的创新与自信
在短视频内容生产平台泛滥、内容千篇一律的时代,突围者又需要何种异于常人的思路,或者说,什么样的短视频模式才能获得持久的影响力。
这恐怕要回到互联网一贯的流量思维上去,那就是做出爆品。事实上,爆品过去一度被认为是一个行业鲶鱼效应的最佳体现,其实不然,在短视频领域,爆品思维说来也不难,可能就是瞄准细分领域的一次耐心尝试。
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刚发布4个月的LIKE短视频正在通过践行其对短视频的不同思考来收割短视频红海时代的“黄金”——用户的持续关注度。而LIKE短视频的成长速度也相当惊人,比如它已经在202个国家实现了2700万的下载量,在2017年Google Play awards上LIKE短视频独揽“最佳社交应用”、“最受欢迎应用”、“最佳娱乐应用”三项大奖,在1月29号它也登顶了美国APP Store榜第一。
LIKE短视频满足了所有爆品都有的统一基因,但在短视频领域内,它又不仅仅只是一个爆品。LIKE短视频的成功要归功于以下两个核心点。
一、打中用户“七寸”,创意性定位充分服务于短视频内容
LIKE短视频定位于“魔法视频自拍神器”,旨在通过新颖的技术帮助用户实现内容创作上的多样化需求,以使短视频内容本身达到一个比较高的质量。我们知道,不少平台目前的短视频生产方式还比较原始,或者说对短视频的技术赋能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内容的优质与否基本全靠用户在内容上的自我规划。
正是这样的大环境让LIKE短视频选择了以技术为中心的差异化打法。有两点可以证明LIKE短视频的确想从技术角度打开短视频的流量大门,一是LIKE 短视频拥有好莱坞电影特效制作大师级人物等业内领先的特效制作团队,二是可通过人体识别、物体识别、前后景分割、AR建模、机器学习等影像层处理技术以及声音识别、语义分析等音频层处理技术为用户的创意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比如魔法+3D、4D特效等。
也就是说,LIKE短视频思考技术差异化打法的逻辑是提高技术赋能的深度和广度,以激发用户对短视频内容的创作热度。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目前LIKE短视频的日活用户数超过了350万。这说明,LIKE短视频的差异化打法的确发挥了比较好的效果,也归功于其技术赋能内容创作的服务思维。
LIKE短视频的技术功能堆砌自然也拔高了用户对内容的主动创造力,在帮助全球用户录制和编辑出真正有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的短视频内容时,也打破了Vlog比较传统的内容表现思维,譬如Vlog基于日记式的视频内容记录,而LIKE短视频则通过强调内容的重要性来突破用户的原始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