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焦虑下的微博,又陷入了新迷失?

刘旷
关注

角色三:弱化社交属性的社交王者

2009年8月中旬新浪微博开始内测,发展至今已近九个年头,辉煌过也衰退过,起起落落间,最终是坚挺下来了,成就了而今国内社交媒体龙头老大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版Twitter。

活跃度是衡量一款社交类产品价值几何的重要参考标准,正是微博的高活跃度让其能坐定社交媒体老大的位置。有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底,微博月活跃用户增长至3.76亿,日活跃用户达到了1.65亿。在移动端微博用户规模也在继续增长,9月移动端月活跃用户同比增长31%,在整体月活跃用户中的比例达到92%。而国内尚未有其它同类社交媒体能有此高频的用户活跃程度。

这份成绩十分傲人,在中国10多亿人口的基数上,除了微信这种超级巨无霸外,似乎难有其他社交产品能与之抗衡了。

一方面,微博敏锐地捕捉到了用户迁移至移动端的市场变化,更高效地利用用户对各个层面的人物、事件的八卦心理并能就此展开互动,收割用户的闲碎时间;

另一方面,微博跟上了直播、短视频的市场风向,用更立体化的呈现形式提升用户活跃度,提升平台价值,进一步挖掘广告业务利润。这让微博能在微信当道的社交领域,依然能保持用户增长以及高活跃度的良好势态。

虽然微博以明星、名人、网红等为吸睛点,让用户都能参与互动,带动了微博的活跃度,但过于依赖这种头部效应,微博似乎已无法顺应普通用户也想博关注的心理。

如某明星在微博发布了动态,会得到粉丝们的火热评论互动,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条,但真正能与该明星直接互动的却只有排位高的粉丝,更多的都是粉丝间的干涩互动,或成了纯粹的电影等新作品的宣发地带,这会让粉丝更想与明星直接互动的小愿望落空,让社交成为单方面的幻想;又比如一名人发布了一条动态,博取了大量的关注,而一普通用户发布的动态却被活生生淹没在如潮的信息流中。

而这些现象都会削弱微博的社交属性,让用户渐渐失去兴趣,影响活跃度,进而影响微博的社交价值。后横空出世的微信正是抓住了平台用户的社交需求,以熟人社交的强关系链重新划分了社交领域格局,成为社交霸主,因此避免社交属性的弱化是微博必须警惕的。

除社交属性弱化外,微博的数次改版、内容推荐的重复以及不对口、信息流广告对用户的叨扰等问题也在过去让不少用户甚是焦虑。可见,已经走过9年的微博在某些方面正在破坏用户在这个平台上所期望的社交氛围,变成一位不太懂用户的社交王者。

只有讨好用户,才能恒久制霸

微博发展至今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信息流媒体,不仅有社交属性,还涉足各类垂直领域,也紧跟时代科技步伐。比如微博还上线了“微博同城”,试图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分一杯羹,但拥有多重角色的微博在面对众多的社交领域对手时,要如何走好未来的路呢?

首先就社交媒体领域而言,今日头条以及社交霸主微信是微博最强劲的对手。今日头条、微信入局都比微博晚,但今日头条依托算法发展迅猛,在直播、短视频、娱乐生活信息发布上皆不亚于微博,而微信以熟人社交为切入点构建起了稳固的社交王国。既然两者都是不容小觑的对手,那么微博就更应该发挥出自己的差异化优势,以从中杀出一条血路。

因此,一来微博应继续加码短视频等立体化内容呈现方式,捕捉用户关注度,提升并优化全民参与感,避免成为大中小V的孤唱场所;二来微博应扶植原创内容,让全民自由愉快地生产内容并对内容创作产生持久兴趣;三来可携手阿里、京东、苏宁、万达等线上线下巨头开拓营销渠道,借助自己的流量优势,实现多渠道变现。而对于图文、视频等内容信息的发布,以及营销产品,微博皆有责任严格审查,以为用户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交媒体环境。

其次从技术方面而言,“算法+人工”能更有效的提升信息推荐的准确性,让用户看到有用且有趣的内容。因为一方面单纯的算法推荐尚存不精准性,为用户推荐的信息存在不契合用户兴趣的现象,会让用户渐感无趣而拉低活跃度;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存在不能精准捕捉不健康信息,对不实信息无法查证等缺陷。所以人工与技术相结合更有利于帮助用户找到对胃口的内容,提升微博形象,并为社会创造媒体价值。

综合来看,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总是此起彼伏,有辉煌有低谷甚至衰亡,要想在风雨飘摇的市场环境下屹立不倒,紧随用户需求,不断完善创新产品是关键。由于微博拥有多重角色,所以要做到面面俱到是比较困难的,唯有给自身做好清晰定位,才能在未来发展中抢占更大的市场,制霸用户口碑高地。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