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被欧盟贴了巨额罚单的Google又开心起来。美国时间7月23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公布了2018年二季度财报,总营收326.57亿美元,同比增长26%。
尽管净利率下跌9%,但这个数字仍高于市场预期,在资本市场上盖过天价罚单带来的麻烦,Alphabet股价应声上涨,Google一时风光无两。
不过,天价罚单事件余波未了,多年前Google那句“Don't be evil”又被广大好事者翻了出来。从Google历年来的所作所为看,围绕搜索的广告业务的过激表现,在搜索基础上有意或者无意的用力过猛、超越界限,正在让Google离那个当初的理想王国越来越玩,在商业化、政治化的一念选择间,evil可能并不远。
罚单对错不论,但Google已暴露4个问题
谈论Google的evil前,不妨来看看这次罚单事件反映出的Google盛世下的隐忧。
欧盟指控Google的内容细节非常多,总结起来包括以下三条:
1、谷歌要求Android手机和平板电脑制造商把谷歌设为默认搜索引擎,并在设备中预装Chrome浏览器,这些才能够让它们进入应用商店Play;
2谷歌禁止制造商销售搭载竞争对手基于Android开源代码编写的操作系统的移动设备;
3谷歌给予设备制造商和移动网络服务提供商财务奖励,以提供自己的搜索服务作为唯一的预安装选项。
也即,Google多数被诟病的活动,都是围绕推广其市场本就已经足够广大的移动端搜索活动进行的,即便冒着被反垄断惩罚的风险。
其原因,翻看Google过往的财报,发现2017年仅搜索移动端的广告收入就接近500亿美金,超过公司全部广告收入的一半。
对Google而言,移动端广告的营收变得太重要,需要用各种方式力保(尽管这种方式是否符合反垄断规则还待定)。反过来也说明,Google移动端的广告营收占比过大,收入的结构性问题明显,这意味着不管这次最终被罚或者不被罚,Google以后还会继续这样的道路——它下不来车了。
不过这倒也罢了,毕竟是Google自己的事,巨额罚单后,再多挣一点,从办公司的角度倒也没啥。不过,Google宣称可能要取消Andriod免费,就显得很不道义了。
这好像就是在威胁欧盟:欧盟要罚完全不是问题,但吃瓜看戏的听好了,这笔钱要真给了,我们是准备从你们身上撸回来的,我们正在严肃考虑安卓系统收费的问题,你们该怎么做自己看着办。
真这样玩,也许谷歌还能借收费顺手捞一笔,至于锅,必须全是欧盟的。古有中国“挟天子以令诸侯”,今有美国Google“携用户以令欧盟”,某种程度上,谷歌的公关运作能力的确值得夸赞。
这一出闹剧的背后,也反映出Google的“科技公司”可能不太能站得住脚。Google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以搜索广告收入为主的公司,虽然弄出了AlphaGo这种尖端AI产品,但AI的商业化一直举步维艰,当年轰动一时的Google眼镜时断时续,半死不活,最后干脆转为ToB的科技产品,放弃消费级道路。
而除了搜索,反观Android、YouTube、Nest,以及帮助谷歌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维持领先地位的技术,比如Deepmind、API.AI、BostonDynamics等等,都是由Google在外部收购而来。
这不得不让人想起了乔布斯所说的“收购意味着公司内部创新能力的衰竭”,搜索越是激进,只能说明Google这种趋向就越明显,只能依靠外部投资来获得搜索之外的能力。
细数Google那些被高科技光环掩盖的“Evil”
尤记得5月份数千名Google员工抵制公司参与Maven项目,虽然迫于舆论压力Google宣布将不再与政府签订新的合作计划,但到了6月,Google上马了一款名为“Air Gap”的安全工具,其目的很明显,是要为赢得军方合同做准备。
不顾员工的反对硬要上马武器色彩浓厚的项目,Google此举理所应当遭到了包括云端部门关键工程师在内的员工的拒绝。同时,“Don'tbe evil(不作恶)”也开始被广泛质疑,更多人是惋惜和感叹。
而直到这时才能谈论Evil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晚了。Google多年来所贡献的Evil案例已经数不胜数,一些甚至直接大胆让人瞠目结舌。从网络上被曝光的数据、资料看,我们可以随便列举一些:
1、“全方位”假药推广服务
2000年代初,美国有个知名的假药骗子Whitaker(惠特克),此人用胶囊装的一毫升纯净水冒充“类固醇”卖给病人,对于营养素缺乏或者免疫系统病人来说,无效的“类固醇”带来的副作用可能十分严重。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假药贩子,在从来没试图隐藏自己的药店的非法性的情况下, Google的AdWords雇员却主动帮其打广告。由于惠特克每月花了20000美元的费用,AdWords甚至提供了一对一专门服务,挑选广告的地理目标,并协助其网站通过Google自动化监测的审查。
这一活动从2000年初一直持续到2009年惠特克被抓,可想而知Google的AdWords服务的绝不只是惠特克一人。
2、利用影响力直接参与政治,误导用户
川普上台的那次美国大选戏码不断,又是通俄门又是邮件门。殊不知,Google也在其中充当了关键角色:为利益相关方希拉里胜选更改搜索联想结果。
Google总是强调自己按照人们搜索的可能性来排名,而现实并非如此。在大选期间,通过Google、必应和雅虎的搜索引擎搜索希拉里关键词,让它们自动补全,只有Google里边几乎没有有关希拉里的负面信息。
而Google自己的统计信息又显示,不被联想的搜索关键词比它建议的自动补全的结果要火得多。研究显示,对搜索引擎结果的操纵对投票结果最高能产生25%的影响,在一些利益相关的事情上,Google的搜索是否是用户应该得到的结果,不得而知。
3、持续丑化中国,放弃搜索中立立场
在2016年前的长达近10年时间里,Google搜索栏输入“中国人”,都会自动跳出“吃婴儿”,如果选择了这个自动跳出的结果,就会转到一个搜索结果,大体是广东人进补“婴儿汤”之类的在国内已经臭名昭著无人相信的谣言。
而或许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丑化中国的需求,Google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一直放任或者故意让这种首选联想搜索项存在。
美籍华人维权社团从2009年开始投诉,到了2016年Google才慢吞吞回复律师,最终删除,让人愤慨。很“好玩”的是,谣言中所述吃婴儿汤的明明是台商,那应当是台湾人吃大陆婴儿汤,最终结果却变成广东人(暗指中国人、大陆人)吃婴儿汤,前后矛盾居心叵测。
4、偷密码的Google 街景车
那些美丽的Google街景为用户带去了许多优质体验,但屡屡爆出的隐私窃取问题却让Google洗不清。
事实上,在每辆Google 街景车顶端,都有一个Google官方宣称的收集Wi-Fi 的 SSID、MAC 地址和对应位置(用来提高定位精度)的装置。
在德国人怀疑Google还窃取了Wifi数据之后,Google先是表示数据加密无法提供,后来由于德国方面的压力,Google 不得不在被强制审查之前“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不小心”通过监听无密码的Wi-Fi 网络上传输的数据而收集到了大量的个人信息,如密码、邮件、浏览历史等。
面对着公关危机,Google的 CEO 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的回答轻描淡写:No harm no foul(没有造成伤害,就不算有错),令人唏嘘。
世界级的“Evil”,中情局马仔?
如果上述案例还只是某些业务上的个案,那么Google利用搜索业务的普遍触达,在世界范围内的“Evil”就要更高一个维度。
2013年6月,斯诺顿曝光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棱镜”项目,其中Google早在2009年1月就加入了“棱镜”项目,该计划允许美国国家安全局获得电子邮件、视频和语音交谈、影片、照片、VoIP交谈内容、档桉传输、登入通知,以及社交网络细节等。
颇有意思的是,2013年5月俄罗斯就美国中央情报局人士试图招募俄特工部门工作人员一事向美国表示抗议,而其中,俄罗斯媒体透露的美国中情局对俄罗斯安全部门人员的招募信内容,信中明确要求被招募人员申请并使用Gmail邮箱。
Gmail是Google知名的邮箱产品,作为中情局“官方指定邮箱”,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在霸权主义大国的世界级潜规则下,Google是否已经成为中情局的世界级信息搜集触手,不得而知。
从这个意义上说,Google的evil或已经扩展到全球层面,在棱镜门对美国人、对美国盟友、对美国对手的持续监测中,Google或对中情局贡献了自己的“触手”价值。
这其中,欧洲人恐怕伤透了心,还未凉透的Facebook侵犯隐私事件,欧洲也是重灾区。在美欧因为偷窥隐私、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口水中,Google境况微妙而又底气不足。
回过头来看,Google这次被开了天价罚单,或许早已被其搜索业务的商业化激进与政治化迷茫所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