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行业的岔道口:向左走,向右走?

巴比特 中字

如果要用几个关键词形容当下的区块链发展态势的话,一定是一副冰火两重天的场景。一方面,对于币圈而言,关键词不外乎是“凉了”、 “崩盘”、“快跑”, 主流币种暴跌,更别说无数小币种币价归零被交易所清洗或隐藏,于是乎,拔电源的拔电源,割肉的割肉,跑路的跑路。另一方面,对于链圈而言,行业发展似乎正“乘势而起”,没有什么比人民日报出版社印发《区块链——领导干部读本》来得更加“意气风发”的事;同样,没有什么比把国家的钱袋子——纳税系统搭建在区块链协议上更加“激动人心”的了。

这样强烈的对比释放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即区块链行业可能正在进入全行业战略发展方向的调整震荡期。区块链行业的下一步该怎么走?如何穿越熊市的迷雾找到真正的价值所在?这正是我们探讨的意义。

币圈为什么凉了?

币圈当前的悲惨境遇显然最直观地体现在“一键发币”的鼻祖——以太坊身上,相较于上半年最高点1343美元,ETH已足足跌去80%。以太坊作为区块链2.0时代同区块链1.0时代的分割线,亲手造就了币圈的繁荣一时。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如今却眼看他落入疯狂下跌却无人接盘的境地。其实V神本人已经对此场景有充分的预估,去年 10 月,V 神在采访时说到 90% 的项目会归零,因为他对以太坊的本质定位是“世界计算机”而不是“发币工厂”。但目前赤裸裸又略带讽刺意味的现实是,除了在中心化的交易所里可以快速流畅地进行ERC20代币所有权的交易转移外,以太坊的技术储备尚且离实现V神所说的“世界计算机”的愿景很远。Cryptokitty、Fomo3D,哪个简单的小游戏不把以太坊堵城了早高峰的北京?以太坊这种“发币容易而运行DAPP难”的属性客观上降低了发币的门槛,很多不需要区块链的,或者联盟链更合适的项目方可以强行发币;却将许多需要高性能、低手续费作为底层基础设施的,具有实际应用场景的DAPP挡在了门外。

当然,很多发币方用的并不是ERC20代币,而是跑在自己的公链上。不过结局与ERC20代币相同并没有什么悬念。世界杯后整个币圈踌躇满志,盼望着牛市。比特币很应景地上涨,而山寨币下跌,因为山寨币里的资金都跑去买了比特币。但是直到比特币也开始跌的时候,却发现资金并没有重新回到山寨币里——投资者显然开始对大部分山寨币失去了耐心和信心。

比特币的定位本身就是数字货币,用比特币进行价值转移无可厚非;可那么多其他所谓的功能型代币,除了炒币以外很少有其他场景的使用,几乎无法通过区块链完成过任何非价值转移的事儿。项目方美其名曰构建区块链社群,实质是在发展接盘者,压根不是在发展真实用户。投机的风口一过,发现了这么多项目方在裸泳,如果不赶紧下车,那才真的很尴尬。

为什么无数画着宏大愿景,打着酷炫概念,有着大佬站台,同时还有专人进行市值管理的项目,都殊途同归地归零了;而其他一些自下而上精确解决痛点却不包含通证体系的项目,比如阿里的跨境区块链支付,腾讯的区块链发票报账系统,不仅为区块链赢得了口碑,也解决了市场的刚需?在笔者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分为两部分:

第一,正本清源地看,发币不应该是目的,而是工具。发币也好,上交易所也好,只是一种帮助解决融资问题和资产流动性问题的手段,而目的则是真正地降低实体经济的商业成本,提升实体经济的效率。否则,必然演进成割韭菜的资本游戏,抑或是传销币的温床。目前的现状是币圈资源越来越向“炒币”类的应用集中,交易所、媒体、矿机、市值管理等环节,无不雁过拔毛收割了项目方。其中的道理和最近传统金融领域里频繁暴雷的P2P一样,如果只是资金盘而不创造价值,归零是必然的宿命。

第二,在产生变革性的商业模式之前,区块链的短期价值主要在于为实体经济降低成本。目前最需要做的是返璞归真,充分发挥区块链两个最基本的功能——纪录保存和交易,通过从现有流程中减少中间环节,减轻保存纪录和管理交易对账等的行政工作,或者降低交易过程中的摩擦成本,从而有效降低企业运转成本。这样,企业从降低成本中获利,又为提供区块链服务的参与者创造了新的收入,这个模式就可以跑起来了。

不可否认,长期来看,许多基于通证经济模型的区块链项目确是剑指颠覆式的商业模式变革,与短期内通过联盟链的应用帮企业降低成本并不矛盾,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但在区块链的基础设施成熟之前,直接越级跨入“颠覆式”状态,其结果只能有一种,就是变成只能“炒币”的空中楼阁。短期内这种模式由于其巨大的财富效应会引来资本的疯狂进入,但由于其无法创造价值,透支的是全社会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技术也能创造信任”的共识,结果终将是被社会所抛弃。

区块链需要哪种“改”法?

正所谓区块链速度,“币改”刚热潮掀起没多久,“链改”和“票改”又扑面而来。继元道、孟岩支持“币改”后,王学宗开始倡导“链改”;区块链公司井通则提出了“链通”;而前不久,人大教授杨东又开始提出共票机制下的“票改”;DIPNET创始人阚雷则喊出了“证改”的口号。

这一系列的不同名称的“区块链+”改革实际上都是区块链结合传统经济和赋能实体的过程,但结合点有所不同,币改注重Token的流通属性,链改更关注链式数据库的落地应用。狭义的币改思考的方向是实体经济项目的数字货币资本运作改造,比如代币融资、二级市场交易;广义上的币改则是将传统实体的业务按照通证经济的思路和模式重构,涉及链上代币与链下业务线的打通。链改也有两个层面,狭义的链改可以就是联盟链,比如溯源;广义的链改是对传统股份制企业进行区块链经济化改造,让其上链经营,成为区块链经济组织。

币改的高开低走完全和币圈由牛转熊的市场行情呈现一致的走向。币改推出后并不顺利,被质疑究竟是一场区块链赋能传统经济的变革,还是另类割韭菜的游戏?有人认为,所谓币改,说白了就是给那些不太懂如何进行ICO的项目方,提供一个专有的区域为上币提供便利,可以自由地进行ICO。比如,QOS插队成功却最终暴跌的例子,被认为只是挂着币改的名头,却换汤不换药,旧瓶装新酒。

另一方面,麦肯锡发布的区块链报告强势加持了链改。麦肯锡认为,通过私有的、需许可的区块链,公司无论大小,都能在其中获得商业价值。本就占据主导地位的玩家既可以继续保持中心化的地位,还可以与行业中的其他参与者联手获得和分享价值。而参与者可以从安全共享数据中获利,并提高运营效率。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