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转:上市却引来争议不断
依靠着四个“杀手锏”,拼多多终于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2018年7月26日晚,拼多多以股票代码“PDD”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敲钟后,拼多多股价很快就上涨了40%,以351亿美元的市值结束当日,成绩令人惊叹。
然而,戏剧性的是,在短暂几日的风光过后,拼多多就陷入了舆论漩涡。7月30日,拼多多受创维集团被侵权等负面新闻影响,股价下跌7.87%;8月1日,拼多多因“山寨门”被相关部门约谈,关于平台销售山寨名牌的质疑也在网络上不断发酵;到了8月30日,拼多多发布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当天股价就下跌14.94%,市值从刚上市时的超300亿美元,如今已跌破200亿美元。
拼多多的山寨问题究竟有多严重?据天风证券数据抓取和分析,在过去30个交易日中,拼多多家电销售排名前100的商品中有39个假冒品牌商品,销售额占比57.82%,销售量占比63.37%。这些“傍名牌”的山寨产品,一般是通过在正品品牌的名称上增加前缀、后缀,或对中文字体变形等等方式来迷惑消费者,比如“小米正品”、“创维先锋”、“蓝月壳”、“雷碧”等等。
针对舆论“售假”质疑,拼多多方面做了紧急回应,创始人黄峥也说道:“这是个行业问题,让只有三岁的拼多多来承担,压力太大,我们能力也不够。”然而,回应并未消除消费者顾虑,舆论讨伐之势愈来愈盛。
曾经的拼多多,靠着持续补贴和放任“山寨”获得了低价优势,赢得了用户的快速增长;而如今的拼多多,却因“极致低价”模式背后的山寨问题和管理问题,引发平台信誉下滑。或许,对于拼多多而言,这并非一场舆论危机那么简单,而是关系到平台经营的根基是否牢靠的大问题。
低线城市的消费者固然容易被低价吸引,但最终还是会回到对“质量”的追求上来。之于消费者,追求的永远是质优价廉,质在价前。卖家的“傍名牌”严重损害了消费者体验,中长期来看,若平台不能有效解决“傍名牌”与商品质量问题,消费者迟早要流失。可问题是,平台若根治了这个现象,持续的低价优势又从哪里来呢?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悖论,当然也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关卡。来到风口浪尖的拼多多,转型已是迫在眉睫。
四、合:未来将如何转型?
在展望拼多多未来将如何转型之前,我们不妨先来认识一下另一家爆火的电商。
2017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家名为Brandless的电商横空出世。成立仅一年,就获得了来自软银集团2.4亿美元的C轮融资。业内有人将同样主打低价商品的Brandless称为“美版拼多多”,但与拼多多不同的是,Brandless好评如潮,少有争议之声。
从官网上可以看到,Brandless平台有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同样主打低价,所有商品价格一律3美元,价格虽低,但收到货的消费者却赞不绝口;
第二,所有商品都没有品牌,其创始人声称“我们采用’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模式,削减甚至干脆砍掉了品牌税(Brand Tax)”,消费者只需为商品本身付费即可,而无需操心额外的品牌溢价;
第三,奉行“极简主义”的理念,全平台仅有300多个SKU,每个商品品类之中只选择一款最好的,同时所有商品的包装都极为简约,除了一个白色的标签外,再无其他,就连LOGO都看不到。
那么,Brandless又是如何做到盈利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时刻将消费者的体验放在首位。他们并没有因为价格低廉就在质量上打折扣,为了确保每款商品的质量都能达到最高要求,Brandless的研发中心对每款商品都进行了严格的测试与反复的试验,由此在保证平台展示的所有商品都质量上乘的同时,也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同时,Brandless推出了黏住用户的“B.More”会员体系,用户只需缴纳36美元的年费,即可享受所有订单免费配送的优质服务。此外,Brandless还大搞慈善,截至2018年7月底,已经累计捐赠150万顿餐食。
这些无不彰显着:Brandless不仅提供物美价廉的日常用品,更是用实际行动引导着一种全新的现代消费方式,该做法不仅彰显了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还让广大消费者悉数参与进来,进而让自身品牌的认可度备受提高。
回到拼多多,或许可以从Brandless的实践中获得启发。
好在,拼多多现在已经足够大,大到可以利用规模优势吸引品牌商的入驻并获得较低的价格,大到可以利用销售大数据进行针对性的商品定制和销售优化,大到可以基于用户画像进行更精准的商品推荐。这些,都是拼多多与过去告别、真正为用户提供质优价廉商品的底气所在。
未来,依旧是光明的,而拼多多的新征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