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fo的潜在购买者
目前桌面上的玩家,对ofo买入意向强烈的是滴滴、阿里、哈罗三家,都分别有收购传闻,想必是都和ofo有过交易层面的接触。对于滴滴、哈罗和阿里,三家都有收购ofo的刚需。
1、滴滴的蓝图,哈罗的一线梦
滴滴收购小蓝,自营青桔单车,但是还元没有站到单车行业的第一梯队。青桔单车在投放的第一天就被深圳相关单位叫停,对滴滴来说,完成3公里和远距离出行的协同,一线城市单车的投放指标成了其唯一的瓶颈,而能够帮滴滴实现的,也只有曾经投放了千万辆单车的ofo。
哈罗和阿里算是一个阵营,阿里对共享单车的期望,多半会通过哈罗来实现。
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的哈罗,势必在二三线战线稳固后,向一线城市进军。二三线城市的单车,在利用率上要低于一线城市。即使哈罗苦心经营,也并不会比在一线城市过的舒服。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将,如果哈罗能够在二三线城市完成精细化运营,那为何不复制经验到一线城市来攫取进一步的胜利成果呢?
单车是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但其价值绝不仅仅是骑乘费用这个单一的收入。巨头们不惜重金扶持下的单车,承载了出行、本地生活等背后有巨大的商业价值连接的可能,这也是哈罗必须要挺进一线的理由。
美团的摩拜和本地生活等APP的协同的算盘,也将会对阿里重金集结的以口碑为中心的本地生活服务公司以压力。除了支付入口、出行失臂滴滴这些历史的沉痛,阿里更在意在本地生活未来的蓝图。
2、ofo的结局会不会出现黑天鹅?
美团的出现,对于摩拜收购事件来讲算是一个黑天鹅。尽管王兴以个人身份在2016年10月C+轮的时候就投资过摩拜,但是对于风口的上的头部企业,头部的两家企业没有合并,直接被美团这个外行以产业协同的名义买下,这对于之前的风口争夺来说是极不寻常的,网约车和外卖,都是经历了多次的合并。
共享单车与滴滴、美团这样的企业不同,即使滴滴和美团现在依然对外宣称是亏损状态,但是在市场发展的后期,调整价格或提高收费标准,可以很快扭转盈亏的局面。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单一,运营成本巨大,而且很难大幅提高收费标准。按照美团招股书中披露出的摩拜的运营数据,收入和运营成本基本持平,折旧率无法cover。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本质是共享单车独立运营盈利无望,只能通过入口和协同效应来尽可能发挥其价值。
如今的ofo,想要找到一个纯财务投资者是机会没有可能了,而有意愿接盘,且能够接盘的,无非具备两个条件:1、有钱;2、对其主营业务产生协同效应。
按照这个标准,中国互联网的企业里,几乎没有隐性的潜在购买者了。
3、滴滴和哈罗可能并不急
滴滴、哈罗和阿里,确实都需要ofo手里的车(指标),但是可能不用很急。
在ofo的资产(小黄车、小黄车背后所对应的投放置换指标、线上用户、现金资产、品牌等无形资产)中,滴滴和哈罗看中的,恐怕只有单车投放指标。
上千万辆小黄车使用状况如何,并没有那么重要。小黄车由于造价比较低廉,折旧也会比摩拜更快,如今距离ofo上一次被公开报道的大规模投放新车已经一年多了,相当大一部分车辆,已经临近置换期。
冬日来临,正是单车折旧和损坏率最高的时候,也是一年中骑行率最低的。现在接收,可能对于买家来讲是最赔本的时候,即使是拿到手的指标,也要等到明天才会开始投放。
三、双方的争议点
之前多次传出滴滴收购摩拜,甚至收购意向书被曝光,近期又传出被哈罗收购。双方交易能否达成,分歧点无非2个问题:钱和控制权。
有人认为是戴威倔强的性格,以及对成功的渴望,对ofo控制权的执着,导致其迟迟不能下最后的决心。戴威想融资,买家是想买下来。
参照中国互联网收购案的以往结果,合并/收购之后,被合并、收购企业的创始人几乎不可能继续留任。戴威不可能不懂这个道理,而且既然还能谈,想必早已放弃了这个幻想。能坐下来谈,能讨价还价,那戴威可能早就明白了,接受终要放弃控制权的现实。如果去留的问题能想通的话,那唯一的可能就是价钱不合适。
价钱问题,摩拜的收购,无论是李斌还是王兴,还是大股东腾讯,都还是属于“可商可量”的范畴,但是对于ofo的股权就复杂的多。除了大大小小数十家投资机构的股份,而且戴威和无论哪一方,也很难心平气和的谈。曾经的投资方滴滴,现在也和ofo势如水火。
当摩拜卖身后,人们便不再相信ofo能够继续独立运营下去了。不止如此,ofo不管将来卖给谁,在价钱上,恐怕绕不过摩拜这个“先烈”了。固定资产对标摩拜的话,是相对来说好计算的,包括ofo债权抵押单车给阿里,单车如何折价是比较标准的计算,难的应该是无形资产的估值。尤其是单车所对应的投放指标,就像支付牌照一样。
四、ofo的终章
如果只是为了套现走人,戴威应该是错过了最好的时间。
ofo从成立以来,一共获得了近10轮融资,囊括了超过20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在共享单车疯狂发展的时期,ofo和摩拜一起拿遍了几乎所有知名风险投资的钱。摩拜卖身之后被披露出来的细节和王晓峰的一声叹息,也指向收购案的结果是大股东意志的体现。
摩拜被收购后的7个月里,ofo被传收购、资金链断裂有7、8次,回应一如既往的是“假的”、“造谣”,而传闻也每个月一如既往。在外界眼里,戴威被打上了一个倔强的标签。
共享单车的市场已经不是原先的被大家热捧的了,买家不多了,ofo的谈判筹码也就没那么强了。
对于戴威来说,ofo收购事宜的长期搁置,对其在交易中卖个好价钱并没有好处。时间拖得越久,ofo的资产蒸发的越多。当小黄车逐渐地消失在街头,一个拿着数千万单车指标的空壳,还能卖多少钱呢?资产流失,负债的纠纷,品牌的折损,最后可能迫不得已还是以一个更低的价格勉强成交。
就像总是有人相信贾老板终有一天会胜利归来,同样希望戴威能挺过去,但现实是残酷的,
对戴威来说:账,不难算清,难的是跨过心里那道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