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顺利IPO,Lyft将赶在Uber和滴滴之前成为全球网约车第一股。
关于到底谁是网约车第一股?
过去一直有种种猜测,但从现在来看,在缠斗了7年之后,美国网约车公司Lyft最终抢在了老对手Uber前面,先一步登陆资本市场。从2012年成立至今仅7年时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平台在巨人Uber的背后紧紧追赶,不仅在美国市场,包括加拿大以及部分欧洲市场都已经开始逐步立足。
据路透社报道,Lyft在本月18日开始IPO路演,寻求筹集多达20亿美元的资金,估值超过200亿美元,路演将持续大约两周时间,然后于本月底正式在纳斯达克进行IPO。如果顺利IPO,Lyft将赶在Uber和滴滴之前成为全球网约车第一股。
但作为后来者,Lyft究竟是如何追赶Uber的?
亏损无关重要?
根据彭博汇编的数据,基于披露的收入情况和高达250亿美元的市值,Lyft的估值倍数可能比Snap、Facebook和推特等科技巨头还要高。虽然Lyft尚未盈利,但这对于投资者来可能不是一个障碍。
截至2018年,Lyft共拥有3070万名乘客和190万名司机,其订单额从2017年的46亿美元增长76%至去年的81亿美元。也就是说,Lyft的净收入相当于该订单额的27%左右。以一笔24美元的乘车费用为例,其中包括4美元的小费和3美元的机场费用,那么订单额将是17美元,而Lyft获得的净收入可能在4至5美元左右。
随着收入的增长,Lyft的亏损也在膨胀。其在2018年产生的净亏损为9.11亿美元,较2017年及2016年的6.87美元、6.83美元出现了逾30%的扩大。目前,还没有网络车公司能打破亏损的模式。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Lyft也不得不加大营销支出。去年,该公司的销售和营销成本达到8.04亿美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41.8%。以近几周为例,截至3月中旬,乘客使用Lyft软件打车10次,便可享受50%的打折,虽然单笔订单最高折扣限制在了6美元。
这种持续亏损的情况没有明确的时间终点。Lyft在潜在的风险因素中指出,其支出可能会增加,并且可能无法在未来实现或维持盈利能力。不过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称,“收入的增长就是IPO的一切。虽然人们经常会谈论亏损,但它真的无关紧要。”
回顾Lyft过去三年的财务数据,可以看到情况在改善。
2016年、2017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6.83亿美元和6.87亿美元,2018年净亏损同比更是增长了32%。虽然亏损在不断增加,但是7岁的Lyft仍处于业务高速增长阶段。从营收情况来看,2016年、2017年分别为3.43亿美元、10.59亿美元,而在2018年Lyft营收已经接近22亿美元(同比增长近一倍)。
或许正因为得益于其亏损增加的幅度远低于收入增幅,这次IPO也将给资本市场带来足够的信心。当然,在惊叹于Lyft面对Uber这位强敌依然取得快速增长的同时,也要清楚的看到,Lyft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Uber近两年的各种动荡。
过去两年,内部人事纠葛、性别歧视丑闻加上外部市场的震荡,导致包括Uber创始人在内的多位高管相继离职。虽然,Uber已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退出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卖掉相关业务,但是在美国本土,这种不稳定还是给了Lyft极佳的增长机会。
根据美国销售估算统计公司TXN Solutions持续发布的几份报告显示,2015年Uber在美国出行市场的占有率一度高达92.3%,当时Lyft市场份额仅为7.7%。但是到了2017年,内外部因素导致Uber的市场份额最终下滑至75.3%,此时Lyft的市场份额已经升至24%左右。也正是从2016年开始,Lyft抓住了前者的内忧外困,通过补贴、技术创新等手段迅速提升了自己的口碑。
研究公司Renaissance Capital的首席IPO策略师Matthew Kennedy表示,投资者最感兴趣的是Lyft抢夺Uber市场份额的能力。
被抢占先机但竞争仍将持续
在IPO这一步上,Lyft已经抢得先机。但对于自身而言,Lyft更加现实的问题是——面对Uber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如何在市场拓展和业务方面继续多元化。
据悉,在主营的网约车业务方面,Lyft目前依然以美国市场为主,在海外的主要市场仍聚焦在加拿大。而Uber虽然在东南亚等地选择退出和出售业务,但现阶段其业务依然遍布全球很多主要市场。
另外,从整个网约车市场来看,目前全球重要国家的网约车市场格局均已经相对稳定包括中国市场的滴滴、东南亚的Grab、北美和欧洲的Uber。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家巨头的背后均有软银(SoftBank)的影子(目前软银拥有Uber15%股份),但共同面对共同的“敌人”时,想必就会产生更激烈的争夺。
有媒体分析认为,更有趣的是,Lyft背后的主要投资方除了通用之外,还有来自日本的投资企业——电商巨头乐天(Rakuten)拥有其 13%的股份。但在日本的资本市场,乐天(Rakuten)与软银本身就是竞争对手,所以乐天如何能进一步助力Lyft,也将成为后市的重要看点。
而在业务多元化方面,Lyft目前也与Uber采用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Lyft的招股书显示,其没有拓展业务多样化的计划,称将继续专注于促进运输业的革命,引领创新市场。但另一方面,Uber已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交通运输和物流的全平台公司。主营的网约车业务之外,还布局了如餐饮外送、电动自行车,自动驾驶和飞行汽车等等一系列面向未来的业务布局。
虽然这些业务的相关投入会大大增加Uber的前期投入成本,但是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这也意味着Uber拥有更为远大的未来,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网约车这一个篮子里。而Lyft目前也在共享单车、滑板车以及自动驾驶等领域做了一些尝试,但是面对这些只烧钱难回本的业务,以其目前的体量很难同时兼顾太多。
但Lyft联合创始人约翰·齐默(John Zimmer)在路演视频中谈到,Lyft“获胜”的几大关键原因就包括,“我们只专注于消费者运输,不涉足食物外卖,也没有卡车业务。”
接下来,就将是Uber的IPO计划,据悉该计划将在4月开始首次公开,称为S-1,并启动其投资者路演。虽然有媒体表示,此次IPO剑指Lyft,但因两家公司的上市间隔拉大,将有利于Lyft吸引投资者,而不用担心Uber的市场影响力。
Uber的估值则有望达到1200亿美元,将比PayPal、21世纪福克斯、英伟达和其他多年来一直在盈利的老牌上市公司的市值更高。《华尔街日报》在去年10月份报道称,这个高达12位数的估值是华尔街银行提议的,也是Uber在2018年末最后一次私人融资所获估值的近两倍。
值得注意的是,对比Lyft的亏损Uber同样没有赚钱。这家在硅谷初创企业的亏损一直在不断扩大,2017年,Uber亏损22亿美元。但在去年,它设法减少了出血。根据Uber在2月份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其调整后的亏损额减少了15%至18亿美元。去年,这家公司的收入为113亿美元,同比增长43%。
Uber的IPO估值也让一些主流汽车制造商相形见绌。通用汽车的市值为538亿美元,而福特的市值为334亿美元。博通、埃森哲(Accenture)、好市多(Costco)和奥驰亚(Altria)的市值也都被Uber的IPO估值打败。
滴滴还有机会吗?
与Lyft同一年成立的滴滴至今也已发展7年时间,但如今的滴滴却与Lyft的高歌猛进有着鲜明对比。CEO程维在2月份月度全员大会上,宣布公司将做好过冬准备,随后顺风车部门和孵化新业务部门R-lab陷入裁员风波。
滴滴顺风车业务已经下线半年,业务持续停摆。R-Lab部门是滴滴在2017年下旬内部成立的一级部门,意图探索边界、孵化新业务,此次裁员也证实了公司战略上的调整。程维在月度大会上表示2019年会聚焦当前最重要的出行主业,继续加大安全和合规投入、提升效率,因此将对非主业进行“关停并转”。
滴滴2018年持续巨额亏损,全年亏损高达109亿元,除了高额亏损之外,2018年因为多起顺风车事故也影响了IPO计划。不过在分析师看来,滴滴是否要重新上市,还是要看滴滴自己的选择。
“滴滴2019年面临很多调整,比如裁员、战略调整等。这些都说明,滴滴在2019年将要重新出发,但整体来说,滴滴如果愿意的话,它随时可以上市。从目前来看,资本市场仍然对滴滴比较看好,目前滴滴在中国网约车市场地位无可撼动,所以还是看滴滴自己的考量。例如,当然资本环境,以及资本市场的估值能否达到它的预期。”
分析师认为,Lyft的IPO对滴滴来说起到了好的作用,“它俩没有竞争关系,而且滴滴还是Lyft的股东,之前滴滴投资过Lyft,所以Lyft上市,滴滴会得到财务回报。同时,滴滴以后上市会有一个对标对象,对它的估值会更加合理。”
不过毫无疑问,2019年无论对于滴滴还是国内网约车市场,都将是关键一年。
滴滴自2012年上线以来,经过与快的、Uber中国大战后,随后将两者收购囊中,看似已经坐稳了中国出行的头把交椅,但实则暗流涌动。2015年,神州专车、首汽约车、曹操专车相继入场,2017年美团跨界入局,更是引发了网约车市场的剑拔弩张。在2018年,高德顺风车、享道专车、欧拉出行、哈罗出行等网约车依旧不断入场。
据交通部部长李小鹏介绍,全国已经有110多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经营许可,也就是说目前仍有玩家不断入场。另外,在2018年,国内传统汽车制造商也逐渐意识到出行的趋势,吉利、长城和长安、上汽等分别成立了共享出行公司,这些传统汽车制造商也将瞄准了分时租赁和网约车这两条赛道。
但在国内网约车监管愈加严苛、新秀不断崛起的出行行业,滴滴能否保住网约车巨头的地位,仍是未知数。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约出租车用户规模达3.30亿,网约车出行市场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网约车市场的发展前景仍不可估量。据贝恩发布的中国出行行业报告显示,中国已超美国、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出行市场。预计到2020年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将达到720亿美元,与2015年相比增长11倍。
就像业内常说的,市场没有永远的强者或者垄断者。面对连续不断的竞争者,只有拥有更多资本,市场服务更加多元化,或许才能在未来拥有更多的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