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消费者,我们购买一台手机最看重什么?价格?外观?还是功能?毋庸置疑的是,手机质量是我们愿意购买的重要参考因素和前提,不管是软件层面还是硬件层面,质量都是手机的核心竞争力。
手机要拥有比较好的质量和体验,这和研发息息相关,但手机研发究竟应该投入多少经费,这一直都是一个具备争议性的话题。近日,当“如何看待雷军称研发费用不是越多越好,华为研发费用高是不懂研发效率低?”在知乎上大火后,以华为和小米为首的粉丝团体们就进行了热议。
雷军:研发费用不是越多越好!
首先,大佬们发言,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说话场景去进行理解和评论。说话的场景不一样,也许同样一句话的语义就发生了改变。
在“雷军称研发费用不是越多越好”的发言火热后,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徐洁云在微博做出回应,其表示,雷军说出这句话的场景并不是在近期,而是在2018年4月25日小米宣布小米硬件综合利润率永远不超过5%的时候,雷军面对记者采访时候进行的表述。
当时,雷军在采访中表述的核心内容是:雷军本人和雷军所有创始人都是研发背景,对研发有非常深入的理解。雷军认为研发费用的本质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越多越好,微软不就成了日不落帝国?其实,几乎所有的重大创新都是小公司干的。
同时,雷军不同意华为研发费用率要持续高于10%的说法,认为那是不懂研发,是高管不亲自做研发的原因。
在小米宣布硬件综合利润率不超过5%的时候,雷军表达出这样的观点一点都不奇怪。毕竟这句话背后的潜意思就是:小米研发实力很强、研发成果不错,但我花的钱比大家还少,并且我还保证以后不赚多了用户的钱。
从立场角度而言,雷军的发言其实并没有错,但在智能手机创新乏力的今天,能否在产品方面有新鲜的东西吸引用户,这依靠的就是各大手机厂商所拥有的研发实力。为了提前或长期保持消费者对于自己品牌的关注度,比拼研发投入就是一个竞争标配,手机厂商的研发实力也越来越重要。
从这个角度来说,关于手机厂商研发投入的话题,未来一定还会有更多的争议。结合雷军的观点,笔者也和大家一起来谈谈自己对于手机厂商研发的一些看法。
研发投入占比是一种态度,手机厂商比拼的硬实力是研发成果
事实上,哪怕是小米,最近几年的研发投入也都是在上升的态势。现在市场上,很多主流的厂商都将研发投入当做自己的核心卖点。于消费者而言,一家手机厂商在研发上有多少投入,这可能代表了厂商是不是真的注重产品和用户体验的态度。
根据《2018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名》报告显示,华为公司研发投入在全球范围内排名第五,是研发投入最多的中国公司。在位居全球研发投入的公司排名中,研发投入排名靠前的都是如今响彻一方的巨头企业。其中三星以134.37亿欧元排名全球第一、谷歌母公司以133.88亿欧元位居全球第二、大众以131.35亿欧元排名第三、微软则以122.97亿欧元排名第四、英特尔以109.21亿欧元排名第六、著名硬件厂商苹果以96.57亿欧元排名第七。
图源于网络
从《2018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名》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全球顶级的科技公司对研发的投入都在加大。与其说华为声称10%的研发占比是不懂技术,这更多的可以看做是华为对于技术研发的一种态度、一种尊重。
华为是国内少有做好自身业务还能够有助于国家科技技术发展的民营企业,不管小米如今的手机销量有多少,就目前来说,华为在技术、专利的底蕴必然比小米更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要消费者持续期待更加优质的产品,那么产品研发就是属于所有手机厂商的硬实力,纵然是小米也只能稳步提升研发投入。
领导团队是技术出身会更好,但持续重视技术研发的态度更重要
在此前的发言中,雷军强调其本人和其创始团队都是技术研发出身,这确实也是小米异军突起的一个关键因素。相比之下,其实华为手机业务的研发背景并不弱。就说华为消费者业务总裁余承东,虽然网友认为其爱吹牛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余大嘴”,但其本身也是技术出生,为整个华为的多个关键性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举个借着余承东此前与团队共同发明的华为分布式基站解决方案,华为获得了2008年年度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样的研发成果,小米似乎并没有。从通讯技术角度,华为本身更是早早地走向了全世界。
纵观整个科技互联网,很多互联网大佬自身的技术并不是很牛,甚至阿里巴巴马云都不会写代码,但阿里巴巴如今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并且其云计算业务就明显是一种通过技术突破而领先的业务,这样的成绩很多老牌程序员压根也做不到。
诚然,团队的领导和团队的核心人员是技术出身,这对于跟科技互联网相关的业务都拥有巨大的辅助。但是,与创始人和团队本身的技术基因和技术能力相比,我想更重要的还是创始人/领导人对于技术研发究竟有多重视才行。
老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雷军本人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人物,如今小米也是一家已经非常成功的企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小米本身创始团队的研发基因就一定会比华为、OPPO、VIVO他们更有优势。也许,相比之下,其他的厂商还比小米更懂硬件,这并不是没有可能的。
说到底,一家手机厂商会否持续重视技术研发,在持续投入后能否真正有实用性的结果产出,这恐怕才是一家厂商在技术方面真正拿得出手的竞争力。
研发性价比和研发投入占比都只是形式,研发本质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
某种意义上而言,似乎性价比这个观念已经深入到小米的灵魂之中,研发效率似乎就是一种未来比拼研发实力的能力。
当然了,如果要达到同样的预期效果,能够更好地节省人员力量节省开支,这对企业来说必然是一件好事。但个人认为,不管是研发注重性价比,还是按照营收的占比去进行研发投入,这都只是一种形式。殊途同归,这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其最根本的还是要给广大消费者带来研发的成果转化。
从消费者层面实际的转化成果来看,研发占比确实就只能是一个态度,是厂商释放其对用户体验和产品质量重视的一种态度。但回归到消费者真正能够体验到的,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得究竟怎么样,其实是可以用实际的产品表现感触到的。
这两种方式也许压根就没有天然的对错,真正要让谁服谁,最终还是得基于研发成果让消费者来评估。纵然现在也有不少企业宣布加大研发投入,但也许大家真正要比较的不是谁在研发的投入会更多,而是最终会给消费者带来怎样的体验。
在通讯技术革命的时候,谁会最先做到新通讯技术稳定的服务?在新的功能应用面前,谁会更早给消费者带来他们期待已久的功能?在面临几乎所有手机厂商的挑战难题时,谁会率先突破这样的行业难题带来更加优质的服务?在整个手机行业创新乏力的时候,谁能持续在每一代新产品都带来新鲜的体验甚至引流行业趋势?
这些其实才是消费者真正能够感受到手机厂商研发实力的表现。如果本身不能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去进行产品的升级,那么纵然研发投入占到了营收的50%以上,全公司几乎大部分都是在做研发,这也许也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同样的道理,如果过于注重研发投入产出比和研发的效率,最终由于无法掌握顶层的技术优势,这就可能也会有错失一些技术独有性的优势。
为什么这么说呢?研发是一件创新的事情,也是一种投资行为。既然是投资,高风险高回报就是大概率的事件。如同天使投资一般,只要华为在一个手机技术方面拥有了先行优势,提前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其产品就有可能比很多厂商提前推出消费者需要的功能,这就可以让其快速获得一批用户青睐。与此同时,也许有100个技术投入巨资研发后对市场推动没价值,但仅凭一个拥有独有性的技术突破,也许华为所有的研发投入就都赚回来了。
某种意义上而言,大型企业最不能省的就是研发预算。研发是一个需要不断试错的事情,能省肯定最好,但也许一个方向再坚持多亏一点多投入一点,这就可能会出现技术突破。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低投入大概率是代表了低风险,但也阻碍了创新的可能性,从而只能大概率带来少回报。如果小米在研发方面始终注重研发性价比,可能其犯下的错误会更少,整体也会走得更平稳,但其也就失去了引领者的资格。
2018年,是华为研发投入首次超过苹果研发投入的一年,也是其坐稳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第一宝座的一年。大家信赖于华为的研发实力和产品品质,这种硬实力就足以让华为在大量口水战中不战而胜,当OPPO等更多厂商决定投入更多资金做研发,相信比其他厂商更懂技术的小米未来一定也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在如今投资生态链也充满了风险的情况下,投资厂商自己的技术,也许不管投入多大,这就已经是一种相对风险最低的投资了。
不过,话说回来,真正能够持续有底气说自己能够保证将营收10%以上用于研发的企业,确实屈指可数。一方面,能够在资金方面跟华为比较的科技企业,本身就不多,能够在原有业务营收能力和营收稳定性对比的企业,那就几乎没多少了。
2018年,小米实现营收1749亿元,而华为却超过了7000亿元。对于华为而言,正是由于其根基业务拥有了技术壁垒,华为的试错次数也可以比小米这些公司多更多。从这个角度而言,不管是技术属性的公司还是市场商务型的公司,本身大多数公司就很难去跟华为去对标,华为本就是一家难以复制的公司。
但不管怎么样,重视研发都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投资手机厂商自己的策略。不管是小米更加注重研发的性价比,还是华为有足够的庞大的研发资金支撑团队成员试错研发,只有真正能够通过研发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研发成果突破,才真正有可能在消费级市场取得消费者的认可。
与其在口水战中找毛病,在如今发展压力越来越大的手机厂商中,大家或许还不如扎扎实实做研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