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建设成为万亿数字之下更值得观察的蚂蚁底色!

深响 - 资本侦探
关注

??资本侦探原创

作者 | 李婷婷

关于经济学的底层运转逻辑,《人类简史》中曾以这样一个故事进行了概述。

一位金融家开了一家银行,一位承包商把100万美元存到银行,又一位创业者在银行贷款100万准备开一家面包店。创业者找到了承包商来盖这家店,付给承包商100万,承包商将这100万存入银行,其账户余额此时变成了200万......如此循环往复,账户余额成倍上涨,而实际资金其实只有承包商最开始存入的100万。

乍看之下,银行账户余额数字上涨似乎成为一个无中生有的游戏,但这却折射出经济高效运转背后的信任机制。支撑逻辑成立的核心在于:承包商相信存进银行里的钱以后可以取出来,银行家相信创业者可以从面包店里挣到足够多的钱来偿还本金与利息。

反之,任何一方信任的缺失,都将导致现代经济、金融体系运转出现障碍。人们对未来的信任,成就了经济发展最底层的逻辑,这是现代经济运转的轴心。近几十年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大步前进,都根植于人们对未来的想象和信任。

解决好信任问题,本质上就是在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强大的引擎。但是,要做好“信任”并非易事。

信任通行证

作为社会性动物,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信任”贯穿始终。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信任机制也在不断发展。

古代,人的交际网络有限,信任机制围绕着血缘关系、熟人网络搭建。步入工业化时代之后,随着交通工具进化和市场经济发展,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突破了熟人网络,因此契约成为了新的信任机制,这也为银行等现代金融体系的构成提供基础。

1969年,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教授,向同事发送了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一条简短消息“LO”,随之而来的是波澜壮阔的互联网时代。空间隔阂被再一次打破,互联网世界中,处于地球两端的陌生人也能够产生连接,但人的真实身份在线上世界中隐匿,又为信任带来了新的难题。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经济时代里,个人、小微商家大量参与到经济建设中,流程复杂、基于线下场景的契约机制无法再满足时代需求,信任机制有待重新构建,这成为了早期数字经济发展的阻碍。

一个可以佐证的例子是,如今用户数已突破八亿的淘宝,在2003年开张半年后却没能完成一笔交易。

当时,也有不少人嗅到了商机,淘宝网站上每天新帖无数,咨询热火朝天,但始终没有愿意吃螃蟹的人。面对网络上的陌生卖家和买家,人们难免担心:如果我付款你不发货怎么办?我发了货你不给钱又怎么办?

当线下即时交易场景被搬至线上之后,买卖双方对彼此缺乏了解,付款与收货的时间错位,导致了信任的缺失。

电商逻辑要成立,首要解决的就是线上交易中的信任问题,这也正是支付宝和母公司蚂蚁集团诞生的契机。

支付宝最初的职责就是担保交易。支付宝的“宝”,实际是取了“保”的谐音。在一次交易中,货款由支付宝保管,买家确认收货之后,钱再打给卖家。在买卖双方信任尚未建立之前,平台的介入,在三方之间形成一种可信的线上交易模式,为线上交易信任缺失提供了解法。

“担保交易”诞生后,来自西安工业大学的学生焦振中,成了第一位试吃螃蟹者。通过担保交易,他以750元的价格从一位日本卖家手中买下了一款二手富士数码相机。

不过,早期开淘宝店的卖家,基本上也都是刚创业的小微商户,难以承担线下经营的高额成本,也难以形成抵押资产,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经营性资金支持。

2010年时,阿里金融和银行合作,推出了面向淘宝店铺的淘宝贷款。时年24岁的彭金东,一位热爱街舞、后来干脆开了一家卖街舞服装的淘宝店的年轻创业者,成为了第一批贷款用户:第一次凭借订单获得了5000块信用贷款。后来,在阿里小贷、支付宝的基础上,蚂蚁集团成立,又创办了专门服务小微经营者的互联网银行,也就是网商银行。一步一个脚印的彭金东,贷款额度也从5000到10万元,又升至 100万元。

如彭金东一样大量兴起的小微商家,正是数字经济时代极具活力的“毛细血管”,承担了大量就业。在传统信贷哲学中,小微企业先天缺乏能令银行满意的征信条件,也就是银行对小微企业能否在未来创造价值、偿还贷款缺乏信赖。

蚂蚁集团的小微信贷服务,通过互联网技术,发现了小微商家的信用,再和传统银行合作,一起为商家提供信贷支持。小微商家贷款难的信任鸿沟,也有了补足的解法。

可以观察到,除了小微信贷业务,蚂蚁集团诸多业务的核心,都围绕着不被传统金融体系所信任、无法享受传统金融服务的人群——也是数字经济时代亟待消除的信任缺失之处:

2011年支付宝刚刚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不久,就推出条码支付业务。线下“付款码”的一个意义在于,让在网络上没有信息和数据的线下小微商家,有了迈进了数字经济时代的触角。

2015年,芝麻信用成立,后来信用免押服务成为一股潮流。而每一个需要押金的地方,其实都是信任缺失的地方。

2016年,支付宝将区块链升级为公司级战略,要进行新一代信用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过往消灭信任死角的科技服务,以及问题解决后释放的商业空间,构成了今日蚂蚁的骨骼和血肉,也撑起了万亿市值。对于支撑蚂蚁未来的区块链业务,国信证券研报中如此评价:目前正式推出的蚂蚁链是又一次重要节点,它依然针对数字经济中由于交易双方互不熟识而带来的信任问题,并且是着眼于几乎所有产业,空间更为广阔。

围绕数字经济底层信任的建设,成为万亿数字之下,更值得观察的蚂蚁底色。

新经济引擎

蚂蚁集团即将登陆科创板,也是A股迎来的第一家互联网科技巨头。在招股书公开信里,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说:“蚂蚁16年解决的最重要问题就是信任,未来希望留给世界的也是信任。”

马云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从中也可窥见蚂蚁的成长路径:“21世纪支持整个世界发展的新的金融体系是什么,过去的两三百年,金融体系是二八理论,未来的两三百年应该是八二理论。”在马云看来,要去帮助支持那些80%没有得到金融支持的人,让无数没有得到金融服务的小企业、消费者得到成长。

从这一角度拆解蚂蚁集团,似乎可以看到清晰的业务脉络:发掘数字经济时代信任缺失之处,通过担保交易、移动支付、小商家信贷、芝麻信用以及区块链等产品与技术,为更广大的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信任通行证”。

正是支付宝带来的网络信任机制,成就了如今价值十亿规模的网络零售市场。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已经达到106324亿元。其背后的特殊之处在于,全球再没有一个和中国一样社会信用体系尚待完善的国家,能有如此大规模、高便利性的电商市场,其中支付宝担保机制的存在功不可没。

伴随着电商业务的发展和电子支付环节的完善,每一笔交易,都是小商家、个人在数字经济时代建立信任的第一步。

正如多米诺骨牌一样,焦振中在2003年的一次大胆尝试,不断引发着一系列连锁作用,它不仅开启了电商的辉煌时代,更成为数字时代经济引擎的助力。

首先,网商银行、花呗和芝麻信用的出现,让这个商业社会中成千上万原本没有纳入传统信用体系的小微商家、个人,因为大数据信任体系而证明了自己的信用、获得了金融服务。这一定程度鼓励了建设与消费的积极性。

因此,小微商家得以提升规模,释放出更大的商业潜力。截至2020年6月30日,约5亿用户及2900万小微经营者通过蚂蚁集团的微贷科技平台获得了信贷支持。正如《人类简史》里的故事所体现出的经济学逻辑一样,基于对这些小微商家未来的信任,它们在未来会创造出更高于向它们发放的贷款的价值。

其次,收钱码出现后,线下交易的信任风险减少,最直接的就是“假钱”在消失。这也是小微商家迈入数字化经营的起点,经营成本也随之降低。

数据显示,通过收钱码,小商家的收银效率提升幅度达到60%。综合来看,使用收钱码可以提升小商家总体经营效率10%,从目前支付宝服务的交易规模来看,移动支付的运用大概每年能为商户降低超过100亿的成本。

此外,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蚂蚁用商业的逻辑证明信任“值钱”。通过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客观呈现个人和企业的信用履约状况后,蚂蚁集团的芝麻信用探索出用信用替代押金的方式,后来的免押金骑车、免押金住宿、免押金租赁、医疗行业“先诊疗后付费”等等业态喷涌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效率和体验的提升。

事实上,绝大多数企业在推行信用免押服务后,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资损,反而因为用户量的提升而更快进入盈亏平衡期。数据显示,接入信用免押机制、降低用户使用门槛过后,注册转化率提升20%以上,骑行人次提升50%以上。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此前发布的《2019新租赁经济报告》预测,中国租赁经济今年有望突破10万亿元,参与租赁经济服务的人数也将超过1亿人。

支付与信任是所有商业模式中绕不开的环节,其所涉及的范围不止于小微商家,也不止于新租赁经济。在更广大的范围里,市场经济从信息化走向数字化更深远的变革才刚刚开始,还有大量数字信息以传统的方式存在,在复杂漫长的流转过程中还有太多效率低下的环节有待进化。

例如,国际金融、贸易和物流的基础设施仍是一个中心化封闭网络,依赖大量纸质文件和人工审核来记录货物和资金的流动,不仅导致跨境合作的成本高昂、效率低下,还让交易信息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

蚂蚁科技正在大力投入的区块链技术,正是针对信息化时代交易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的弊端。区块链其技术特点决定所有上链的信息都会被永久储存,无法更改,无法作伪。在商业世界里,这将意味着最高程度的可靠性。

以更为长时间的维度来看,蚂蚁想做的是通过对数字经济时代信任新基建的打造,让区块链像移动支付一样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以信息互联网为基础构建价值互联网,建立新型契约时代。

“最令(我们)骄傲的,不是我们创造了多高的利润,而是我们建造了一个信任体系,用商业的办法证明信任值钱。”马云说过,蚂蚁建造这个信任体系,蚂蚁又是这个体系的受益者。

信任的构建,是不同时代下经济的底层基础设施,也是万亿蚂蚁的价值核心。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