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仍在高盈利增长,大股东为何要撤退呢?

市值观察
关注

  作者:文雨

  4月8日,港交所出现罕见一幕,腾讯当日盘中成交量达到1487亿元,创历史新高,不明所以的投资者一脸茫然,仔细打听一番才知道,原来是第一大股东减持。

图片来源:同花顺

  4月8日港股盘前,腾讯控股发布公告,称公司接获Prosus(腾讯控股股东,由Naspers拥有大多数股权)通知,Prosus全资附属公司MIHTC已于2021年4月8日与配售代理订立配售协议,将按总价1141.745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959.4亿元)出售总计约1.92亿股股份,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约2%。

  在此之前,Prosus间接持有约29.61亿股腾讯控股股份,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约30.87%。减持完成后,Prosus间接持有腾讯控股股份将减少至27.69亿股,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约28.86%。

图片来源:同花顺

  一般来说,大股东减持是看到了公司经营上的利空,2018年Naspers首次减持腾讯时就因为行业环境和竞争格局发生变化。腾讯2017年的网络游戏业务占比达 41%,而国家要求从2018年3月份开始暂停发行游戏版号,同时,抖音的快速崛起也加剧行业的竞争。

  对比当时的情况,当下腾讯的盈利能力可谓是异常强大,特别是去年“宅经济”的火爆让腾讯赚的盆满钵满。

  财报显示,2020年,腾讯全年的营业收入达到4820.64亿元,同比增长27.8%,全年净利润达1598.47亿元,同比增长71.31%,首次突破千亿元。

图片来源:同花顺

  在如此高盈利增长的背景下,大股东为何要撤退呢?答案或许隐藏在反垄断中。

  蚂蚁金服IPO被叫停拉开了国家遏制资本无序扩张的大幕,去年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要“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紧接着,12月24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宣布根据举报依法对阿里巴巴涉嫌垄断行为进行调查,这也被视为互联网平台反垄断第一枪,自此,国内互联网巨头们开始惴惴不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十一年前的“3Q大战”就曾差点给腾讯扣上垄断的帽子,如今风声再起,资本显然嗅到了一丝危险的味道。

  2008年生效的《反垄断法》第19条规定: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的,可以推定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但由于互联网生态和模式的复杂性,很难对市场支配地位进行判定,这也使得尽管互联网巨头们频繁并购扩大地盘,但依然可以不受监管。

  但最近几年,全球范围内的反垄断浪潮开启,2019年,美国国会反垄断委员会启动对谷歌、亚马逊、苹果、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长期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进行垄断、抑制竞争、侵害用户隐私等问题的调查。2020年10月20日,美国司法部正式提起对谷歌的反垄断起诉,这成为继20世纪90年代微软垄断案以来,最大规模的反垄断诉讼。

  资本无序扩张,巨头跑马圈地,长此以往,经济体系内的各个行业恐怕都会陷入垄断格局,随之而来的就是低效率和低活力后遗症,反垄断势在必行。

  2018年Naspers减持后,腾讯股价半年内下跌约40%,这一次,不知结果如何。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