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个时代,谁主沉浮】
苹果和微软的角逐是全球资本市场的最大看点之一,2010年,苹果市值首次超过微软,《纽约时报》曾发表评论称:“这是新时代的开始,也是旧时代的结束。”
当下,仿佛又走到了时代的转折点。
根据管理思想大师查尔斯?汉迪的理论,企业的发展轨迹并非线性延展,而是呈“S型”波动,任何一条增长曲线都会走到尽头,并滑过抛物线的顶点,持续增长的秘密是在第一条曲线消失之前开始一条新的S曲线。
纳德拉解开了第二增长曲线的方程,微软不再是原来的微软。
根据微软最新公布的2021财年三季报,报告期内公司的总营收为417.06亿美元,其中智能云业务的营收达到151.18亿美元,占比36.25%,成为微软第一大收入来源。
来自Gartner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云计算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IaaS市场规模达642.86亿美元,同比增长40.7%,亚马逊、微软、阿里排名前三,且市场还在进一步向头部集中。
▲数据来源:Gartner
在与亚马逊的云计算角逐中,微软渐入佳境。2019年,公司击败亚马逊拿下国防部10年100亿美元的JEDI云合同,同时还拿下了AT&T价值20亿美元订单。
相较于AWS(亚马逊云服务),Azure的增速明显高一档,2020年第二季度,Azure 的收入增长了50%,预计将达到约74.5亿美元;AWS去年第四季度的净销售额达到127.42亿美元,但增长率只有30%,微软有望进一步缩小与亚马逊的差距。
在私有云领域,Microsoft Azure Stack排名第二,但用户占比从2019年的22%提升到2020年的35%,而作为龙头的VMware vSphere(VMware公司推出一套服务器虚拟化平台)却从50%下降到42%。
此外,微软在AI和AR领域的布局也处于领先地位。在Gartner公布的2021年云AI开发者服务的Magic Quadrant(魔力象限)中,微软位于“Leaders”(领导者)象限内,并且在执行能力轴上定位最高。
相较于Facebook和苹果还停留在AR项目的概念构想阶段,微软自2015年之后已经发布了两款全息AR头显产品,分别是HoloLens 1和HoloLens 2,其中HoloLens2相比于HoloLens 1的视场角提高了2倍,平均1度的像素从23px增长到了47px,技术不断迭代升级。
前不久,美国五角大楼和微软签署一份价值218.8亿美元的合同,微软将在未来10年为美国士兵研制增强现实AR头盔。
相比之下,苹果当下的境遇像极了十几年前的微软。
行走在传奇创始人乔布斯铺设的道路上,却并无革命性创新;iPhone产品贡献了总营收的一半,而智能手机却触及到了销量的天花板;作为技术平台,在未来十年还要直面被VR/AR颠覆的风险。在第一增长曲线行将走到尽头前,第二增长曲线并未形成。
下一个十年,微软似乎更值得下注。
开眼看世界,回头看自己。
微软过去二十年的沉浮对中国科技型企业,特别是互联网公司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首先,始终往前看。
在一个不进则退的时代,必须学会放下过去成功的包袱,保持开放和向前的意识,如同纳德拉所说的那样:“这个行业不推崇传统,只尊重创新。”
雅虎、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等企业都曾是一个时代的旗帜,但最终还是在时代的洪流中折戟沉沙;2007年,如果鲍尔默在乔布斯首次展示滑动解锁时也能保持一份惊讶和好奇,而不是选择无视和自我陶醉,或许他就无需在道别演讲中含泪说出那一句:“我们会再次改变世界”。
其次,选择比努力重要。
红杉资本沈南鹏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要想成功,需要在正确的时间、面对正确的方向、做对的事情”。
鲍尔默时期的微软在操作系统上仍旧非常努力而且成绩不俗,Windows 7和Windows XP等经典产品都是在这一阶段诞生,但这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却不再耀眼。
保持对时代的敏锐判断,永远不要偏离科技浪潮的主赛道,埋头苦干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抬头看天。
最后,主动给自己施压。
塔勒布曾在《反脆弱》一书中讲到,生物体最开始食用蔬菜可能并不是因为其具备营养价值,而是因为蔬菜中存在的微量毒素可以刺激并提高生物体的机能。
适度的压力可以保持更强的竞争力,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微软由盛及衰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在打下江山后有所懈怠和安逸,凭借Windows和Office两大产品的绝对垄断地位就可在全球范围内变相“收税”,哪里还有转型的动力;
拿下PC芯片市场80%市占率的英特尔也曾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昏昏欲睡,到去年为止,英特尔已经连续两年没能将新技术应用到芯片制造上,而AMD则趁机完成逆袭,两家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已经说明了一切。
国内的互联网大厂在完成跑马圈地之后也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寻求坐享其成,国家出面敲打虽然在短期内形成冲击,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利大于弊。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