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安全问题被下架:滴滴都“知道”哪些数据?

镁客maker网
关注

国家面前,数据安全无小事。

谁曾想过,滴滴“翻车”竟如此之快:

一周之前的6月30日,滴滴在纽交所悄悄挂牌上市,没有敲钟仪式,也没有媒体预热。

7月5日,滴滴因为安全问题被火速全网下架,连“还嘴”的机会都没有。

一时间,网络上顿时议论纷纷。

有人爆料:滴滴为了上市,将关键数据卖给了美国。

在真相公布之前,这些传闻我们不应该过分猜测,子弹还需要再飞一会儿。

但俗话说:无风不起浪。既然国家已经“重拳出击”,下面就来看看它“错在哪儿”。

不安分的滴滴

网民对于滴滴事件的“吃瓜”,源于两份来自网信办的公告。

第一份是7月2日晚间公布的《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关于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告》。

公告发出的当晚,网络一片哗然,社交媒体“一边倒”地对滴滴进行着批判。

第二份则是7月4日晚间公布的《关于下架“滴滴出行”App的通报》,让这次滴滴事件彻底火上浇油。

事实上,很多人并没有仔细推敲这两份通报。

滴滴为什么会犯错?错在哪里?字里行间其实都给了提示。

先来看第一份公告的关键词: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依据《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

从字面来看,滴滴被调查的原因确实是因为“数据安全”问题。

为了上市卖数据?这次滴滴下架,错在哪里

再看第二份公告,关键词变成了“违规收集个人信息”:

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依据《网络安全法》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

为了上市卖数据?这次滴滴下架,错在哪里

所以说,滴滴“被下架”的原因仅仅在于“严重收集个人信息”。

而站在监管层面,滴滴也不是国家相关部门唯一点名的企业。

仅2021年6月,工信部就通报过291款侵害用户权益App。这其中就包括搜狗输入法、讯飞输入法、百度地图、腾讯地图、高德地图等常见的App应用。

为了上市卖数据?这次滴滴下架,错在哪里

在过去,滴滴就曾多次因为滥用使用者信息登上社交媒体头条,其庞大的数据量也没有证据确保受到严密管控,因此被下架只是时间问题。

滴滴都“知道”哪些数据?

作为全国最大的出行App,滴滴对于中国交通的了解恐怕早就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比如建筑和道路信息。

早在2017年,滴滴旗下滴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就获得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的甲级测绘资质,与百度、高德等一起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14家甲级测绘资质企业。

这意味着,滴滴可以亲自测绘真实的建筑和道路的真实坐标数据。

为了上市卖数据?这次滴滴下架,错在哪里

在收集到道路信息后,滴滴可以依据大数据算法自动生成动态数据。

简单举个例子,倘若一位乘客屡屡用滴滴打车出现在某军工企业门口,便容易被锁定为军工相关人员,同样地,结合此前收集到的个人信息。情报人员可以轻松推断出一些敏感的建筑坐标,例如军事单位、政府战略要地等相关的信息。

早前,特斯拉被很多国家机构、军队驻地等敏感地区都禁止驶入,有的区域,甚至连蔚来、小鹏等国产智能汽车也一起禁止。

但限制车型可以,限制滴滴却成了一大难题。

因此,滴滴掌握的数据异常重要,这是危害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的前提条件。

在赴美上市之前,滴滴会给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提交一份包括业务、竞争、技术、供应商、客户、收入及成本的增长等要素的“招股”文件,那么这份“数据梗概”是否存在一些敏感的数据?这也是被大众热议的话题之一。

从网信办公告的原文来看,已经提到了“为防止风险扩大”的关键字眼,这是否说明风险已经产生了?

这个问题的答案,还需要等待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调查的最终结果。

留给滴滴的挽救机会

回到前文,为什么滴滴要赴美上市?

答案很简单:“没钱”。直到今年,滴滴第一次实现了盈利。

从2012年成立至今,滴滴一路融资了23次,拿到超过200亿美元(大约是1500亿人民币)。

但这些资本都是未上市前的股权投资,换句话而言,滴滴不仅自己烧不起钱,还要赶紧赚钱给投资人回报。

为了上市卖数据?这次滴滴下架,错在哪里

随着美联储加息步伐的加快,资本自然不想等待过多时间,一旦政策收紧,这些原本就高估值的互联网企业就迅速成为了泡沫,到时候价值如何,没人可以知晓。

相比港股上市需要费尽心思给投资人讲述滴滴的商业模式,美股已经有Uber等出行巨头的先例,商业模式上不存在问题。

但是,在国家安全、个人信息安全面前,如果出现偏差,最终只会受到“毒打”。

所以,下架滴滴与其说是一次惩罚,不如说是一次挽救。

结语

除了滴滴以外,运满满、货车帮、BOSS 直聘这三家企业同样被要求下架处理。有趣的是,这四家企业都是今年在美股上市的企业。

滴滴的下架,给国内的企业敲响了一记警钟,时刻提醒着数据安全的重要性。

随着各方面信息量的急剧增加,相关法规却跟不上数据膨胀的脚步,因此导致了灰色地带的出现。

在网络上,我们可以看到个人信息的泄露已经不是新闻,各大App存在滥用信息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至于这些数据被用在何处,都不能逃过监管的眼睛。

或许,滴滴的下架就如同一次互联网的“里程碑”,数据安全的理念在未来会越来越严格。

作者:家衡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