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产业互联网三年,腾讯逐渐入门,斥其不懂toB的质疑变少。
撰文|郭朝飞
转向产业互联网三年,腾讯逐渐入门,斥其不懂toB的质疑变少。
腾讯刚刚发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Q3营收1424亿元,同比增长13%,净利润395亿元,同比增长3%。其中,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收入433亿元,同比增长30%。
腾讯没有单独公布包括腾讯云在内的产业互联网的收入规模,只是解释称,“企业服务收入同比健康增长,是由于日益增加的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及互联网行业的视频化趋势,以及合并易车的企业服务收入的贡献。”
可以确定的是,行业在增长,战事亦日趋胶着。
IDC在10月底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整体市场规模(IaaS/PaaS/SaaS)达到123.1亿美元(787.6亿元)。
其中,阿里云IaaS+PaaS的市场份额达到37.9%,位居第一,IaaS收入193.3亿元,PaaS收入38.2亿元。腾讯的市场份额是11.2%,华为是10.9%,腾讯IaaS与PaaS的收入分别为55.6亿元与12.9亿元,华为的数据是56.1亿元与10.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云与腾讯云市场份额相比去年均有所下降,华为则同比增加2.3%。
政企市场成为云计算行业争夺的焦点,三家公司在组织架构与人事方面,都进行了针对性调整。
“政务领域确实竞争非常激烈。”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CEO汤道生坦承。
在2021腾讯数字生态大会期间,汤道生接受采访时说,他们觉得比较大的挑战是,一般政务项期投入较大,ToB周期也更长。往往一年只有投入,没有收入。同时,很多项目前期需求在迭代,也会出现额外的投入。因此,如何做好管理是政务项目能否满足客户需求的关键。
腾讯面临着考验。
1
吃到嘴里不容易
很长一段时间,腾讯云的客户主要来自游戏、音视频、电商等行业,政企市场是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对腾讯来说,那是一块极富诱惑力的“肥肉”。
但要吃到嘴里并不容易,竞争可谓异常激烈。
过往阿里云80%以上都是中小客户,其正在猛攻政企市场。2021年上半年,阿里云完成新一轮组织升级,将更多服务团队下沉到行业和区域。阿里云进一步强化行业细分,任命18名行业总经理,同时划分16个区域,任命16名总经理。
此前,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向「蓝洞商业」等解释,主要是为了做好客户服务,行业下沉是帮助客户做更有竞争力的创新解决方案,这是阿里云面临的核心问题,另一部分是强调本地化、区域化服务的重要性。希望通过行业+区域,相互配合,贴近市场。
云栖大会期间,张建锋进一步透露,阿里云正在拓展海外业务,在东南亚、沙特阿拉伯一带增速比较高。另外从产业细分上来讲,更多是无影、云游戏等,通过新产品更进一步获取市场。
华为在政企市场更有经验。华为做政务云的模式是坚持“三不”:不投资、不入股、不成立公司。同时,华为给每个政务云都配一个团队,做持续运营,不会卖完设备就走人。
在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看来,“很多公司为了去搞一个城市的政务云,又投资又入股,又成立公司,最后什么都搞不成。”
百度也紧紧跟随。百度的云计算策略是“云+AI”,其选择在AI行业与场景发力,比如金融、政府和工业等领域。
为了扭转局面,今年5月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汤道生从事业群总裁升格为CEO,原腾讯云总裁邱跃鹏兼任事业群COO,同时还任命了零售、安全、智慧交通和出行等行业的总裁。
进入更多行业,腾讯需要从外部招揽更多人才。
比如,SAP前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李强成为腾讯副总裁、腾讯智慧工业和服务业总裁。腾讯对李强评价颇高,称其有20多年的IT从业经验,对商业软件、云计算以及创新商业模式有着深入理解和前瞻。
来自不同行业、领域的人不可能立马进入状态。汤道生承认,“有一个不断沟通、碰撞、打磨的过程。”
拿李强来说,会给CSIG带来ToB领域销售管理的经验,而CSIG团队让李强了解腾讯的过去与现在,腾讯服务行业客户是从Cto B开始的,与传统ToB领域对行业的理解并不一样。
一个有趣的案例是,一次他们讨论“壳牌”属于哪个行业,能源、零售还是出行。从传统产业的角度,当然是能源行业,但腾讯最早是针对加油站,从零售的角度做ToC服务的,对接的团队也是腾讯智慧零售。
Cto B是腾讯做产业互联网的一个特色,这缘于腾讯多年积累的ToC经验。
汤道生解释,腾讯面对不同的集团客户,根据其在不同领域的需求,选择由哪些团队对接,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既是腾讯比较特殊的本身能力模型所带来的一种分工方法,同时也给到我们很宝贵的启发,怎么去优化管理效率,启发我们做一些归整复盘。”
同时,CSIG成立区域业务部,联合第三方,在重庆、西安等10余城市落地工业云基地,并搭建一批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腾讯的目的是要扎根行业、深耕区域。
比如在工业领域,腾讯帮助苹果零部件供应商富驰高科做零部件AI质检。
而几年前,百度就开始做AI质检,百度称与一家公司的合作中,利用其打造的智能质检设备,能同时检测6个零件面的33种缺陷,将漏检率控制在0.1%内。
显然,腾讯要打一场硬仗。
不过,汤道生强调,行业还处发展的阶段,他更关注如何做好产品能力建设、能力的积累,而不是KPI导向。
“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你着眼在什么地方,公司就会看到什么地方。今天最重要的并不是基于短期的指标,行业毛利率到多少、或者比人家期待多做两个点还是少做两个点,这些数字对长期的意义不大。”汤道生认为,ToB业务最基本的逻辑是,在某个点服务好客户,解决客户问题,取得信任,在腾讯这样多产品矩阵的平台,不愁扩大客户的服务范围。
2
激战芯片
能否赢下这场仗,说到底拼的还是底层技术与解决方案。
腾讯正加强在前沿技术的投入,包括从研发、代码、管理,到持续集成、自动化测试、自动部署,甚至后续的运营体系。腾讯也在从过去聚焦应用层面,到PaaS层面、软硬一体,希望能给客户提供低成本的服务。
“芯片是硬件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产业互联网最核心的基础设施。”汤道生表态,腾讯会一直进行积极探索,并做长期投入。
在2021腾讯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公布了三款自研芯片的进展,针对AI计算的紫霄、用于视频处理的沧海、面向高性能网络的玄灵。2020年,腾讯就成立了专注芯片研发的蓬莱实验室,此前还投资了云端AI芯片企业燧原科技。
不过,汤道生解释,“腾讯在这方面的投入是需求驱动,也是因为我们有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或者需要降低成本,或者把我们的基础设施更高效地使用起来。我们会更清楚做芯片背后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这都是指引我们在哪些方面去投入。”
这番说辞听起来有点耳熟。
在10月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发布自研云芯片倚天710,将部署在阿里云数据中心。此前,阿里还推出过处理器玄铁910与AI芯片含光800。
“如果市场上有更好的选择,我们当然会采用市场上的解决方案。今天我们做的很多工作是为了完善云计算,并不是为了完善芯片这个产业,可能当下前面一个选择是我们最重要的选择。”当时张建锋向「蓝洞商业」等如是说。
当然,有理由相信腾讯与阿里主要还是解决自己的问题,暂时没有大规模进入芯片产业的计划与必要。
比如AI芯片紫霄,主要用于腾讯在B端、C端涉及到人工智能算法的场景,用来降低能耗,优化成本。除了自研,这方面腾讯亦有对外投资。腾讯在音视频领域有很多产品与场景,会在医疗、教育、直播等领域服务客户,会消耗大量的计算资源。视频转码芯片沧海,压缩率相比业界提升30%以上。
除了自研芯片,腾讯更多还是跟已有的芯片厂商进行合作。将通过生态共建的模式,将芯片的定制化能力和软件的定制化能力结合,获得最优的性能和最佳的性价比。
要知道,即便在芯片领域有更多的积累的华为,也很谨慎。受美国制裁影响,一方面华为海思研发的任何芯片,现在没有地方能够生产加工;另一方面,目前海思并不盈利。
“现在我们就是养着这支队伍,继续向前,只要我们养得起。当然,这支队伍可以不断地做一些研究、技术的开发、技术的积累,为未来做一些准备。”徐直军说。
既然都是长期投入,在之后的某个时点上擦枪走火也不是没有可能。
审校|陈秋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