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退押金操作背后是更大的“局”!

侃见财经
关注

作为创业失败的典型,这次ofo连“脸”都不要了!

有媒体报道,近日ofo商城推出了拉好友退押金的功能。你没有看错,为了退199元的押金,他们将主意打到了拉“新”上。

在用户一脸问号的情况下,ofo商城还上线了好友下单奖励,以及充值退押金功能。

根据ofo此次的“新”玩法,拉好友退押金的“活动”中,邀请的好友越多,退押金的速度就越快,并且上不封顶;在好友下单奖励的“活动”中,每一单相对应的人都有奖励,最高可以到40%;在充值特惠活动中,只要用户充10元钱,就会立即返现2.5元钱。

众所周知,用户作为互联网经济的底层逻辑,各家平台为了用户增长已经到了绞尽脑汁的地步,据某知名平台数据显示,目前拉新的成本已经超过25元/人,而此前快手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按照快手月活净增人数4410万人计算,其单一的月活成本就高达264元。

也就是说,平均每拉一个新人,其“成本”就有可能和押金持平,不得不说ofo的算盘打得真好。

果不其然,ofo的做法引起了众怒,同时也收获了流量。在社会的强烈谴责之下,他们依旧我行我素。那么ofo这种“丧尽天良”的做法为什么没人管?他们为什么每次都这么肆无忌惮且毫无底线?

根据资料显示,ofo官网已于2018年开始“停更”。当下,ofo的APP已经变成了一个类似于电商平台的返利商城,且里面的商品五花八门,从食品饮料到美妆护肤,然后到家用电器等等,且货源则都是一些大型的购物网站。

换句话说,ofo正在用1600万拖欠用户为基础,用自身的“流量入口”给各大购物网站导流。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ofo的奇葩操作层出不穷。

实际上,在此轮奇葩操作之前,ofo从2019年就开始了这种操作,从最初的“购物返现金”到“将押金转为商城币”,再到后来的“将押金变成P2P资产”。

从共享单车业务败北之后,ofo的每一步都在制造着话题,这些看起来让人啼笑皆非的操作背后,实则就是流量思维。

拥有1600万“付费”用户,还能从各大电商身上薅到羊毛,且ofo得到这部分费用,也不会用于用户的押金返还。

我们试想,如果每一次制造“话题”,按照100万人消费,每单平均25元获利计算,那么一波ofo所赚费用就可高达2500万。至于这部分费用最后的流向是哪,外界不得而知,而他们内部清清楚楚。

所以,ofo何乐而不为呢?

我认为,他们之所以敢如此肆无忌惮,原因就是惩罚太少。

早在2019年1月ofo失败之初,ofo的一众高管就陆陆续续退出了管理,当时戴威在ofo最后一个年会上信誓旦旦地说“就算跪着也要走到最后”。而现在看来,戴威的做法更像是一步缓兵之计,他不仅没能“跪着”走到最后,而且也没能担负起应负的责任。

2019年6月,法院在对ofo的运营实体“东峡大通”立案执行过程中就发现,其名下已无可执行财产。因此,后面多轮的执行当中,ofo就这样一次次“逃出升天”了。

2021年7月6日,据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消息,ofo运营主体公司被罚5万元。根据法院裁定书显示,自2019年底起东峡大通(北京)公司不再退还ofo平台承租人申请退还的押金。经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约谈责令改正后,未在规定期限内及时向承租人退还押金,且拒不改正。因此,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申请强制执行ofo公司。

天眼查信息还显示,9月27日,东峡大通(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再成失信被执行人,执行法院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其失信行为具体情形为“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违反财产报告制度”。

据悉,ofo目前失信被执行信息总计高达43条,被执行金额高达5224万元。ofo之所以敢“顶风作案”,就是因为法院在以往的执行中,不仅找不到ofo的总部,且他们所欠用户押金数额就较小(部分用户为99元,部分用户为199元),因此用户也不会因为199元的押金去和ofo去“较真”,这样就使得ofo的一众既得利益者钻了法律的空子。

综合而言,我认为1600万用户的押金不是一个小数目(可适当定性非法集资),有人必须负责。如果ofo以及一众高管因此逃脱了责任,那么这是对用户的不尊重,也是对创业者的不尊重。

因此,我认为一定要重新启动对戴威以及一众高管的追责,否则这场荒诞的闹剧只会让用户寒心。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