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创业板,科创板为什么更加吸引半导体?

半导体产业纵横
关注

越来越多的半导体公司登陆股票市场,让投资者提高了对半导体股票的关注。国内有两大主板市场分别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不过由于主板市场上市的门槛较高,半导体大部分国内的公司很难达到,所以大部分半导体公司会选择在二级市场即科创板(上交所)或创业板(深交所)上市。

ICViews整理目前上市的半导体公司,有55家半导体公司选择了在科创板上市;在创业板上市的则相对较少,在37家左右。半导体公司为何更青睐科创板呢?科创板“芯芯向荣”之下,半导体产业受益多少呢?

科创板与创业板区别

科创板和创业板都是股票交易所为中小公司降低上市门槛设立的板块,两者设立的主旨相似,总体来说,上交所在区位上重点服务长三角、江浙沪,在定位上服务硬科技。深交所在区位上重点服务珠三角、大湾区,在定位上服务新经济。

除了地区差异,两者在申请方式以及考察重点上有差异。

申请方式:注册制vs核准制

在申请方面,主板和创业板的考试由证监会负责审核,科创板则交由上交所审核、证监会注册。

这意味着想在科创板上市,企业需要向上交所提交申请文件,上交所审核同意后,报送到证监会履行注册程序。证监会仅负责判断提交的材料的真实性,决定是否同意注册,并不会直接去审核申请公司的资质。

在创业板上市则需要证监会审核公司的各项条件。创业板的核准制,企业需要通过多维度“考试”才有入市资格;而在注册制下,企业仅需要如实报考,“考生潜力”也就是投资价值交给投资者自行判断。

考察重点:盈利能力vs市值潜能

科创板和创业板的差别还体现在对企业财务指标的要求。

符合深圳创业板上市的财务条件为:

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净利润累计超过3000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

最近3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5000万元;或最近3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3亿元。

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最近一期末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不高于20%;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未弥补亏损。

而科创板上市的财务条件为与创业板差别极大:科创板对公司净利润、现金流量、有形资产的要求不高,而是更看重申请公司的市值,具体包括:

(一)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 10 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 5000 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 10 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 1 亿元;

(二)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 15 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 2 亿元,且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 15%;

(三)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 20 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 3 亿元,且最近三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不低于人民币 1 亿元;

(四)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 30 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 3 亿元;

(五)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 40 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科创板对自主创新“宽容”到什么地步?

科创板规定对于营业收入快速增长,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的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尚未在境外上市红筹企业,如果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 100 亿元,即便亏损也可以上市。

据上交所公布数据,2021年在科创板先后有38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5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4家红筹企业和1家发行存托凭证企业成功上市,,38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2021年营业收入合计为985.3亿元,同比增长65.69%;归母净利润合计为-42.88亿元,亏损同比收窄77.96%,14家公司实现扭亏为盈。

看重市值,看重科研投入,让科创板出了更多的科技巨头。中芯国际就是最典型的代表。2020年,中芯国际登陆科创板,上市募集金额超过532亿元,成为当年A股最大IPO项目,上市首日,中芯国际开盘价涨幅超过245%,市值曾超过6000亿元,并且之后常年排在科创板前十名。

以5月11日数据来看,科创板前十名中有四家是半导体公司,包括中芯国际、澜起科技、中微公司、华润微。从历史上看,科创板上市的韦尔股份、卓胜微、北方华创、闻泰科技、兆易创新、中环股份、紫光国微市值都曾超过千亿。两年内,约95家半导体产业链企业跑向科创板,约占总IPO数目的14%,其涵盖了包括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封测,还有IP、EDA、IDM等在内各个环节领域。这也就是科创板被很多人称为“芯片板”或者“半导体板”的缘故。

而5月11日,创业板市值最高的半导体公司是圣邦股份,总市值为667.85亿元,排名第17;市值第二的半导体公司是晶盛机电,排名第19。

来源:科创板、创业板(5月11日更新)

上图的表格可以看出,在科创板政策的选择下,科创板上市的公司的平均市值,相对于创业板也较高。对于半导体公司来说,选择科创板就意味着有更大概率融到更多的资金,而半导体产业恰恰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产业,因此在科创板也将自己定位于助力高精尖产业的背景下,科创板与半导体公司之间的吸引力也就相对更大。

半导体扎堆科创板暴露国产半导体短板

不管是选择科创板还是创业板,其主要原因还是公司的营收水平无法进入主板市场。

半导体企业整体盈利水平仍较低。想要在主板市场的上市单就财务指标来说,就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净利润累计超过3000万元。最近3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5000万元;或最近3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3亿元。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最近一期末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不高于20%;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未弥补亏损。

即使营收规模很高的半导体公司也存在毛利率仍偏低的问题。从半导体公司的财报可以看出,许多营收高的公司的营收很大程度来自政府补贴,在目前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营收较为可观,一旦补贴取消就要面对利润大幅下降的情形。

单看全球半导体前十中的毛利率,2022年第一季度,德州仪器的毛利率达到了70.2%,而国内的功率器件大厂华润微、士兰微的毛利率均不到40%。国产功率器件的毛利率低暴露出国产半导体技术的尚不足够成熟,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而对IC设计厂商来说,情况似乎更加艰难。为了保持产品的竞争力,IC设计厂商需要在研发上大笔支出,然而中国IC设计厂商的数量众多,为了吸引资本的青睐,同行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也就出现了大批半导体公司登陆科创板破发的现象,导致市场对半导体信心不足。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是科创板为了高精尖公司开设的“绿灯”带来的副作用。

对于国产半导体来说,能盈利已经是优等生,许多已经上市的半导体仍旧会出现亏损的状况。科创板的推出,无疑能够更好的支撑半导体企业的发展。半导体作为技术含量很高的行业,半导体公司提升盈利能力没有捷径,只有提升技术,提高良率,才能发展。

金融市场对集成电路产业助力明显

另外一个趋势是,在两个交易所所在的城市,是中国集成电路发展最好的两个城市。

上海拥有中国大陆最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布局,目前上海从事集成电路的企业高达700余家,上海的IC设计公司包括复旦微、格科微、澜起科技、灿瑞、韦尔股份等;IC制造企业包括华虹、中芯国际、上海贝岭等公司,可以说拥有中国大陆最先进的产能;而在封测环节,上海也拥有超过20家企业;在半导体上游领域,上海拥有如上海微电子、盛美半导体设备等领先半导体设备公司,以及以沪硅产业为代表的国产材料企业。

虽然相对来说创业板的半导体公司较少,但也有以比亚迪半导体为代表的公司奔赴创业板。

此外深圳还坐拥中兴电子、华为海思这样的巨头,拥有华为海思的深圳IC设计业规模已经连续九年位列全国第一。半导体产业的集群效应,让深圳也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半导体公司。

随着半导体产业成为各地区发展的重点产业,上海、深圳也都在发布政策助力本地的半导体产业。

5月7日,深圳发改委公开《深圳市2022年重大项目计划清单》,清单中的半导体项目,包含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深圳)有限公司 12 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深圳)有限公司 8 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扩建项目、华润微大湾区12吋先进工艺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

此前,上海将补贴本市集成电路装备材料重大项目投资的30%,支持金额最高达1亿元;对于EDA、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项目投资给予30%的补贴,最高可达1亿元;同样的30%的补贴政策也适用于流片,用于节点小于28纳米的芯片;此外,上海还为在上海就业的高技能半导体专业人士提供高达50万元的津贴。而在上海疫情发生期间,集成电路也是上海重点保障的产业之一。

而这些政策需要大笔资金的支持,两大交易所无疑为这两座城市提供了底气。这也是两个地区半导体产业可以一直高速增长的关键原因之一。

虽然目前科创板,创业板辐射范围还没有覆盖全国,但金融市场对半导体产业的助力已经显现。2021年成立的北交所则是一次新尝试,北交所致力为中小型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再次降低门槛。未来金融市场与半导体产业如何互相借力共同发展,是两个产业需要共同探索的议题。

       原文标题 : 对比创业板,科创板为什么更加吸引半导体?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