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投诉不止,低价电商下半场该如何自处?

灵猫财经
关注

近日,以改变大众对拼多多假货、山寨认知而倾力打造的旗下私域社交电商平台群买买,已于4月17日正式宣布关闭。

可见,在拼多多经历了品牌商流失,商品质量下降风险等成长阵痛后,原本可信赖的低价好物电商平台群买买似乎并没有对自身有多大提振作用。网友反而一直对拼多多“假货,山寨”讨伐声,又让商品质量问题成为舆论焦点,更让其一直以来也多次卷入到信任危机中。

不可否认,高速发展的低价电商,在这两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曾经下沉电商“低价无好物”的标签逐渐被撕掉,越来越多消费者购买产品逻辑在受到各电商平台不同商品采购模式下的心智再普及后,已经将“好货低价”成为购买的决策核心。

以小见大,低价电商虽然已经走过了最初的野蛮生长阶段,但行业内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规范,外部管控、内部自律、行业健康发展等问题需要行业中每一个人仔细思考。

一、假货事件频发,拼多多品控情况到底几何?

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22下沉市场洞察报告显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度普及,下沉市场用户规模稳步提升。截止2022年4月,下沉市场月活跃用户6.92亿,在整体中占比58.4%;其中下沉市场用户月人均使用时长突破160小时,月人均使用次数3932次,分别提升10.9%、12.5%。

由此不难看出,下沉市场已成为各行业提供重要流量支撑的核心依仗。而随着消费升级及购买力的提升,下沉市场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产品变得更加重要。

比如,下沉市场各产品普及心智路程几乎结束,伴随着县域消费者的消费升级,性价比追求美好生活成为一种消费主风尚,用户需求从“吃饱、可用”转变成了“吃好、用好”,对品质、款式、SKU的需求越来越强。

而在这个消费购买行为转变的过程中,对一直以“假货”、“十元店”为标签的拼多多造成很大的冲击。

一直以来,拼多多以推荐商品给消费者,实现货找人的平台机制加速了假货的盛行。显然,拼多多的运营逻辑决定了它的让利方式就是砍价、降价,根本无法兼容有着严苛产品品控体系的品牌商。在该种模式下,虽然假货事件层出不穷的根源在无良商家,但是平台作为商家交易的销售空间,也是难辞其咎。

就拿不少贴牌服装来说,有的商家钻平台的漏洞,说是山寨不是假货,对消费者抱怨也置之不理,使用户维权难度大大增加,而有的消费者在拿到退款之后也往往会息事宁人,很少会继续向平台或者有关部门再一次举报商家的违法行为。而创始人黄峥也曾经说过,山寨和假货完全是两码事,这显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商家贩假的变相许可。

不仅如此,在新浪旗下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上,今年以来,突然大量涌现关于拼多多“售卖假货”方面的投诉。事实上,关于拼多多售假方面的投诉一直络绎不绝。在黑猫上,关于拼多多的总投诉已经接近80万条,而其中关于售假方面的投诉就达到了接近3万条,这个投诉量,恐怕很难找出第二个企业。

众所周知,自2019年以来,拼多多为了撕毁“假货”、“十元店”的标签,重磅推出了百亿补贴计划,努力用电子产品、家电与各大牌日用品挽回拼多多的口碑,但目前看来仍有不少假货甚嚣尘上。

比如,黑猫投诉平台显示,今年3月20日,一位消费者在拼多多百亿补贴买了2件同品牌衣服,收到货后发现两件衣服吊牌不同而投诉怀疑百亿补贴售假。4月5日,另一位消费者同样投诉其在拼多多百亿补贴上购买威露士打着正品的旗号卖假货,商家不处理,要求假一赔十。

尽管拼多多曾一再宣称,售假行为是拼多多一直以来严厉打击的对象,但商品造假顽疾至今仍未完全解决。

诚然,除了以上我们谈及的平台运营机制模式外,拼多多售假屡屡翻车背后更反映的是监管的缺位。

其实,目前对于低价电商的监管在政策上有些落后,而且由于平台、商家所处地域的监管部门的不同,在执法上带来一定难度,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假货乱象丛生,能依靠的只有平台对商品品控的把握和平台的自我监管。

但在另一方面,随着线上流量红利的见顶,平台迫切需要依靠大量商品为平台带来效益,这就使得不少平台品控团队也不可能对所有商品刨根问底的检测,此类自我监管也收效甚微。

二、如何撕掉“低价无好物”标签?

事实上,如果说目前各大电商平台转向产品发力是一种顺势而为。那么,如何平衡货源工厂、供应产地之间协同关系,以及重拾用户信任来参与全面竞争,也是拼多多在下沉市场所要重点思量的。

首先,下沉市场足够大,但并非谁都能做好,尤其是需要各平台深度参与到品牌货源、一线厂家中去,维护好商家、源头生产厂家互动关系和协同关系。

我们整体分析了拼多多各商品专区情况,以一直以来热卖的“9块9特价”专区为例,其实也不难发现在品牌厂家上,主要有家居日用、个护家清、服饰鞋包、食品饮料等八大系列,每个系列下面有多家品牌厂家同时售卖。而且通过流量集中分发,各种杂牌商家只要满足相关要求就能与平台合作。这就意味着随着牵手的供应商越来越多,并没有给各平台留下了选择空间,很难筛选出更优质的货品。

而反观同赛道的淘特,则通过自身独特的M2C短链经济,带动了大批工厂转型零售,尤其是淘工厂直营模式下,工厂只负责生产,而平台负责开店、运营销售(直营+联营)、售后服务等环节,帮助整个链条把控成本和质量。该种模式下,不仅带动产地开启线上化,让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提升,而且让上游制造能赚钱,下游消费者能享受到低价好货。

可见,投入资源打造独特的生产渠道模式带来极致性价比的产品,已经成为不少电商平台的共识,这也意味着新电商的消费需求带动了销量,销量又刺激了生产,造就了生产端产业和产品的升级,跑通了一个正向循环的平台、生产者及用户的三赢局面。

其次,重新修复与消费者信任关系是拼多多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与必答题。

长久以来,拼多多一方面通过“拼单”、“砍价免费拿”、“百元提现”等购物游戏攫取巨额流量;另一方面是通过百亿补贴来增加用户粘性。

而如今,拼多多的“砍一刀”已经遭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抵制,而百亿补贴产品品质也备受质疑。

可想而知,如果拼多多存在售假现象长期下去,还如何取得消费者信任?如不做出改变,用户会加速逃离拼多多,而此现象目前已有滋生苗头。

从月活数据来看,自2019年以来,拼多多的月活跃用户数的增长率逐年下滑,到了2021年底,月活跃用户的增长率已降至个位数增长,增长异常乏力。

三、结语

总体而言,拼多多有着独特的发展环境以及自身的桎梏。一方面,我国仍有6亿人的月收入不足1000元,对低价好物的青睐,是这部分群体最核心需求,也预示着下沉市场仍大有可为。但在另一方面,拼多多在对外扩张和发展时又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来源于对低价好物的严格把控以及平台类电商的竞争。

这种情况下,对于构建商品品质专业能力显得格外重要,专业不仅体现在产品供应链上,更应体现在运营能力上,但就目前而言,拼多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原文标题 : 拼多多投诉激增,低价电商下半场该如何自处?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