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伤”的九号,险胜小牛

陆玖商业评论
关注

同样以智能出行发家的小牛电动与九号,正在争夺市场份额。九号显露出的潜力,或许也让小牛电动有了危机感。

‍‍‍‍‍‍‍‍‍‍‍‍‍‍‍‍‍‍‍在智能电动两轮车赛道,小牛电动和九号两个品牌的发展速度和竞争态势,一直被当做判断行业走势的风向标。

而今年上半年,他们过得都不算太好。财报数据显示,小牛电动上半年营收12.46亿元,同比下降11.19%,净利润亏损0.62亿元;九号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3.80亿元,同比减少9.13%,净利润为2.22亿元。

数据走低的背后,是更加“内卷”的市场交锋。九号和小牛电动的“互杠”,体现在方方面面。甚至一些小牛门店,墙上直接张贴小牛MQiL都市版和九号F90M对比的海报,突出显示前者的优势项。

曾经,作为行业老大哥的小牛电动,在智能电动两轮车领域占尽先机,被誉为电动两轮车中的“特斯拉”。

然而,随着市场上其他品牌逐渐“觉醒”,纷纷布局智能电动车市场,小牛智能化独有优势不再。小牛电动能否守住地位,又该如何竞争?

九号追赶小牛

小牛电动与九号同一赛道竞争,到底谁是天花板? 

随着电动两轮车品牌陆续发布2023年二季度财报,有人欢喜有人忧。小牛电动与九号的营收均有所下降,二者面临的困境,是行业普遍“内卷”的结果。

从数据上看,九号险胜小牛电动,九号做对了什么?

九号上半年研发费用约为2.94亿,同比增长12.32%。业绩报告显示,九号公司自研了 BMS 电池安全管理技术、无传感驱动技术、三电系统化技术、自主导航技术、电动两轮车真智能系统、VILO-SLAM2.0 导航系统、EFLS(Exact Fusion Locating System)融合定位系统等技术,应用到电动平衡车、电动滑板车、电动两轮车、服务机器人等多个品类,实现了底层技术的有效整合,打通科技创新从研发、应用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

同时开了九号和小牛销售门店的商家,在提及两者的区别时,直接表示,“九号智能,小牛高端,但如果是4000块钱以上的小牛,智能化也不错。”九号重视对智能技术的研发,是其站稳智能电动两轮车市场的重要武器,目前来看是明智的选择。

然而,随着智能服务的出现,其涉及的收费问题却遭到诟病。

一些消费者在线下买车时,销售人员并未明确告知车辆部分基于互联网的功能仅可在第一年免费使用。尽管车辆绑定的APP和使用说明书上,均有对于部分智能功能后续续费才能使用的提示,但部分消费者并未仔细阅读,直到免费使用权到期才发现需要续费。

“买车的时候,没有人跟我们说后面要花钱。”一位九号电动车车主珊珊表示,她本来是冲着宣传的智能功能才买了这个车,却不知道后续要花钱才能解锁智能服务。像珊珊这样的用户不在少数,社交平台上,出现很多车主吐槽智能功能收费的情况。

陆玖商业评论走访九号门店时,的确发现了相似问题。销售人员并未主动提及智能功能后续需要收费,当问及该情况时,销售人员才表示:“第一年免费,第二年开始每年66块钱,不贵。”

社交平台上,在题为“66元一年服务费贵吗”的投票中,237人选择贵,73人选择不贵,143人表示不贵但没必要。一年的费用看似不高,但作为电动两轮车的附加费用,累积起来也并非小数目。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服务收费现象并非九号出现的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于智能电动两轮车领域中。至于其他品牌的收费情况,小牛客服表示:“智能车型新车赠送一年的智能服务,睿智VIP后期续费1年59元,2年99元,3年129元。价格仅供参考,不同时期价格不同,具体以APP价格为准。”

智能服务收费无可厚非,但在销售层面,秉持对消费者负责的原则,销售人员应提前告知消费者相关收费规则,然后让其决定是否买车。

小牛如何竞争

小牛电动 开创了智能电动两轮车这一新赛道,先于 九号入局 。如今却正在被九号反超 , 小牛怎么了? 

据小牛电动公司数据,今年上半年营销费用为1.8亿元,研发投入为0.76亿元,研发费用相对较少。重营销轻研发曾经是传统电动车时代出现的主要问题,而在电动两轮车愈加智能化的大趋势下,智能电动两轮车需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充电”,才有可能站稳脚跟。

主观因素固然重要,但外部原因也不容忽视。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3年中国两轮电动车行业白皮书》显示,83.9%的车主在购车时更偏好购买有智能化功能的电动两轮车;超60%车主在搜集信息时,会更关注新技术、智能化升级、产品功能介绍等相关信息,智能化功能日益成为购买者的首要考虑因素。

基于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传统品牌入局智能电动两轮车赛道的决心愈加明显,正在冲击曾经智能“领头羊”小牛电动。去年,台铃与华为签订合约协议,协力推动电动车智能化发展;今年,五菱推出的智能电动车菱度羚羊,则拥有APP智能互联、NFC解锁、定速巡航、智能座舱等诸多智能化配置。

面对挑战,小牛电动也并未坐以待毙,敏锐察觉到竞争的蔓延。

在产品布局上,小牛电动推出的GOVA系列,部分车型售价低于2000元,兼具性价比与智能配置,满足了一部分年轻人的需求,同时也为小牛增加不少销量。

“这个车是小牛的入门型号,价格不贵,适合日常通勤。”一位GOVA G0车主表示。

此外,今年上半年,小牛电动发布了三台新品,将其称之为“史上最牛的小牛”。其中续航高达170KM的MQiL,凭借超长续航,能够有效缓解用户的续航焦虑,因此新品首发预定量达11000台,位于同期首发预定量TOP1。

同样,小牛自主研发的第四代NIU Energy 睿电 AI动力锂电系统科技,更是小牛电动在智能电动两轮车竞争过程中的“杀手锏”,使电动车续航更远、寿命更长、重量更轻、安全性更高、动力更强。

但小牛电动并不满足于国内市场,而是积极进军海外市场,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研究机构MARKET RESEARCH FUTURE数据显示,全球电动两轮车市场产业预计将从2023年的578958亿美元增长到2032年的4442318万美元,在预测期内(2023-203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5.4%。这对于七年前就已启动出海计划的小牛电动来说,广阔的海外市场为其带来新机遇。

九号与小牛电动各有自身生存之道,但终究逃不过相互竞争的命运。

智能电动两轮车的差异化之战

在电动两轮车市场中,企业之间的差异化之战正在拉开。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22年中国电动两轮车销量约5010万,较上一年增长15.2%,预计2023年销量将达到5400万辆,市场继续扩容。随着电动两轮车市场的不断扩大,激烈的竞争在所难免。

同为高端智能电动两轮车,小牛与九号的竞争仍在持续,传统品牌电动车也试图开拓高端智能市场,如何拉开差距成为品牌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一,互联网思维更加适用于智能电动两轮车领域。九号与小牛电动蕴含互联网基因,也就绕不开互联网思维。

这一点,需要向小米学习。小米的成功之路,得从雷军强烈主张的互联网思维说起。在创办小米之初,雷军已意识到要重视对互联网思维的运用,并不断玩转“粉丝经济”,与小米用户打成一片。

与雷军的创业之路相似,如今小牛电动则致力于打造用户社区,注重与用户互动。同时,小牛也注重开发“粉丝经济”,将用户亲切地称为“牛油”。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小牛与用户互动帖。

其二,打造品牌差异化,占领消费者心智。

智能电动两轮车定位年轻化、高端化,作为新电动两轮车品牌,九号和小牛电动的知名度还不够。为进一步打开自身知名度,小牛与九号的大屏广告遍布地铁站,在C端面向消费者。九号邀请易烊千玺作为代言人,其庞大的粉丝基础正是九号的目标消费群体,自去年代言九号以来,为其销量增长助了力。

为打造品牌差异化,小牛和九号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艾瑞咨询报告显示,上游核心部件企业与各品牌进行深度合作,努力打造差异化的核心零部件,下游消费者年轻化,需求更加多元,同时海外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各品牌纷纷布局高端化、年轻化产品,努力打造品牌差异化,抓住海外商机,同时不断完善售后体系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

电动两轮车领域,竞争激烈程度再次升级。各大品牌的智能化竞争尚未结束,新一轮差异化竞争又已显现,正在倒逼企业审视自身未来发展之路。

       原文标题 : “轻伤”的九号,险胜小牛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