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是个魔咒,90%以上的公司都走不出死亡谷,但也有例外。
铅笔道作者 | 惜文
近日,生鲜电商“叮咚买菜”披露二季度财报:营收48.4亿元,还实现了0.4%的净利润,总计750万(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
麻雀虽小,但这是其连续第三个季度盈利。更关键的是,它在尝试打破生鲜电商的死亡魔咒。
它的另一家竞争队友——每日优鲜,曾与其同日提交招股书,二者先后赴美上市。
遗憾的是,每日优鲜已提前败退。自去年大危机以来,公司各项资产都在廉价变卖。
比如2022年8月,每日优鲜将“便利购”自动售货机业务出售,总对价仅1800万元现金。
据2022年年报,买方目前仅支付了约480万元。这其中,320万元直接用于支付供应商货款及员工工资。
而最新的动态:今年8月,每日优鲜拿到一笔“有代价”的融资,金额约1.9亿元。融资之后,每日优鲜将转型为一家数字营销公司。
两家公司的去向无所谓绝对赢家,但对比而言,叮咚买菜今天的成绩,已经算是比较稀缺。
当然,这种“稀缺”是一时之快还是长久之态,会不会重蹈每日优先覆辙?需要长期观察。
比如每日优鲜败退,直接原因是资金链断裂,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从账面数字看,这个生意过去不赚钱,眼下不赚钱,未来也几乎不可能赚钱。
首先是毛利率特别低,年均毛利率约12%。辛辛苦苦卖100元的菜,毛利润12元。无论如何,这“12元”都无法Cover住物流成本、员工工资、市场费用等。
仅履约成本(物流配送等)一项,就占收入的25%以上(2020-2021年)。这意味着:卖100元的菜,毛利润仅12元,物流配送等成本就超25元,已经倒赔13元。
这种情况下,怎么赚钱?
那么每日优鲜的问题,在叮咚买菜上存不存在呢?我们可以比较几个关键数值。
先看收入。2023年Q2,叮咚买菜收入48.4亿元。
再看毛利。公司Q2的毛利润约15亿元,毛利率约31%——这比每日优鲜高出19%。
最后看履约成本。公司Q2的配送费用约11.4亿元,在总收入的占比为23.7%——这一项与每日优鲜大抵持平。
由此可见,叮咚买菜盈利的核心策略是:提高毛利率。
其次,削减各项费用支出,如管理费、产品开发费、市场营销费等。
对比过去1年数据,叮咚买菜的成本结构变化不大。尽管已经实现三个季度盈利,但盈利数字很小,比如今年Q1净利润(Non-GAAP)为610万元,Q2为750万元。
盈利最多的是去年Q4,净利润(Non-GAAP)约1.158亿元,但实现方式简单粗暴,与大幅缩减市场销售费用有关。
2021年Q4该支出为3.58亿元,而去年Q4降至9110万元。
由此可见,尽管叮咚买菜已经努力在突破成本结构,但确实显得吃力。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待验证:在毛利率高于30%的前提下,叮咚买菜是否还有价格优势?
7月24日-7月28日,苏州市价格监测中心提供了一份报告。报告摘录了17类生鲜食品,采集了5家平台的价格,如盒马、叮咚买菜、美团买菜、淘鲜达、食行生鲜。
结果显示,17类生鲜食品中:叮咚买菜有3类价格最高,有5类价格第二。比如黄豆芽,叮咚买菜售价为8.5元/斤,而盒马为4.98元/斤,美团买菜为3.32元/斤。
该份报告说明:在部分地区、部分品类,叮咚买菜已经失去价格优势。
若长此以往,生鲜电商的“降本增效”优势将不复存在,叮咚买菜可能陷入2选1的窘境:要么选规模,要么选利润——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当然,叮咚买菜还有时间。
据Q2财报,叮咚买菜的现金流同比减少24%,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15.29亿元。曾经市值一度突破600亿元,而今还有约32亿。
只要不下牌桌,就有赢的希望。
原文标题 : 惊心动魄:蒸发570亿,净赚75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