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间,人们发行自己所处的行业都开始“内卷”了,尤其是一些没有太大的护城河的行业更是如此。这种“内卷”的风潮也席卷了很多聚合平台化的互联网企业。比如我们熟稔的外卖、快递、网约车市场等都已经步入到“内卷”的挣扎中。
行业的内卷遵循着经济规律,那就是市场物以稀为贵和供大于求的理念,当涌入的人多了,市场的“岗位”和需求就会发生逆转。同时,行业的需求度也会转移这种供求关系。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外卖的订单减少了,但是抢单的人增多了,因此每单的收益就会下降。
因为供需平衡被打破了。打破平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工作不好找了,行业竞争加剧,人们消费能力下滑,或者说点外卖的需求在减少,而外卖小哥、跑腿的多了,在抢单的过程中就会发生相互“踩踏”,进而致使平台发现用工容易了,那么承担的费用就要想办法降下来,因为价格的变化,依旧有人会去抢单,不用担心缺乏骑手。
平台支付的佣金在降低,按理说可以反哺给消费者,促使更多的消费人群下单才是,但是因为收益本身的原因,愿意下单或者频繁下单的基数在降低,这样平台的收益无法增长,只能再次压缩成本,佣金也会出现下滑,在平衡点还没有出现之前,这种相互试探的拉锯就会延续一段时间,直到找到相对的平衡点。
平衡点的出现,意味着收益无法满足小哥们抢单的欲望;这时候,平台就会反向增加佣金,以求获得更多的订单,并能够让小哥看到希望,或者看到辛勤付出之后应有的回报。这是相对平衡点,因为如果抢单的人多,平台依旧会试探更低的佣金。
对于小哥来说,也在权衡和考量这份工作是否可以支撑自己继续干下去的动力,一旦付出和收益不成比例的时候,有人就会选择退出。进而再次寻求市场平衡点。目前的内卷,其实就是在不断试探平衡点的过程。
无论是外卖还是开网约车的,都感觉到行业的寒冬气息,虽然有人在苦苦支撑和坚持,希望能够等到行业复苏或者反转的时机。但是当总体消费能力无法达到新平衡点时,这种等待是异常煎熬的,有人总会扛不住,选择离开。
在消费大环境和用工需求没有彻底改变之时,用人还是选择了静静地等待。当然,还有人变得更加努力和勤奋,希望通过量化的数据提升获得收益的补偿,不过这种本身是不成正比的,也是难以维系的,因为涌进来的抢食者多了。这是根本原因,也是短期内无法化解的矛盾。
有数据显示,外卖和网约车行业涌入了不少新人。有报告指出,2023年每日新增网约车司机数相比2022年增长了近5倍。这种现象在外卖市场也是一样,以前是小哥难招,现在确实有点过剩了。有的招录外卖小哥的甚至打出了招满的牌号,而以前几乎是很难招满的。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些外卖站点招满、暂停招聘的消息开始出现。“以前是缺人手,现在是好多人主动问能不能来。”有外卖站点如是说。
而且,这种态势的蔓延并不是一地的状况,有媒体报道称:今年以来,广州、深圳、济南、长沙、上海、重庆等地发布网约车市场饱和预警,称行业运力与需求已趋饱和,有的地区暂停受理网约车运输证新增业务,建议有意进入网约车市场者谨慎进入。也就是说,市场要饱和了,供大于求了,用户的选择已经难以承载这么多网约车投放了。
据悉,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国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633.4万本,比2022年1月底398.8万本的数据,新增了近235万名驾驶员。可见,涌入到这个市场的就业者有多少了。而市场的需求是相对平衡的,一旦涌入的人增多,那么平台释放的佣金就会降低,这是经济学基本的原理。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其实很简单,这些行业几乎没有什么门槛,或者说门槛很低。没有自己的护城河,因此别人涉猎就变得非常容易。而且,由于外卖行业入行门槛较低、工作相对自由、收入较为可观,吸引了相当一部分人员加入,这就使得外卖骑手的数量趋于饱和。
比如,有的市场的网约车司机单月的接单量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以前是接近200单,如今也不过才100单出头。一方面是人们约车出行的习惯在部分改变,或者因为成本问题开始合理规避约车出行;另一方面是因为参与开网约车的人员增加,市场的份额(约车量)是相对固定的,供大于求的时候,自然单月的接单量也就下来了。
一些网约车参与者比较多的城市,有不少网约车单车日接单量不足10单。抛去成本之外,几乎每天也就是百十元的收益,甚至更低。在收益难以满足需求或者和付出不成比例的时候,有的人就会选择退出,进而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行业和职业,这是双向选择的机会。不过,随着人工智能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行业其实都在“卷”,都在寻找着新的平衡点,当然,技术含量以及由此带来的边界效应,都是看一个行业是否有好发展的考量要素。
原文标题 : 外卖、网约车都开“卷”,护城河越低卷得越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