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华穿山甲的过去与现在:海康威视STAR科技公益助力物种保护与延续

OFweek物联网
关注

又到6月5日。对关注生态、动物保护的人来说,这天不仅是世界环境日,还是一个重要的日子——穿山甲保护升级四周年。2020年6月5日,国家林草局发布公告,将穿山甲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意味着穿山甲从此受到最严格的保护。

4年过去,穿山甲的生活有了怎样的变化?让我们一同前往位于广东的乌禽嶂,这个我国大陆地区最大的中华穿山甲栖息地,探寻穿山甲的过去与现在,了解背后的守护故事,以及科技带给穿山甲保护的成效与价值。

图片

从传说到现实

科技工具“让梦成真”

“这应该是只公的穿山甲,你看它的体型比较大,估计有十来斤。”生态环境保护专家、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负责人李成一双脚踩在用木棍搭在树上的临时“台阶”上,一边查看绑在树上的相机素材说道。现在的他,看到拍摄到的穿山甲平静了不少,因为过去几年来,这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事。

起初乌禽嶂还有穿山甲只是传说。虽然村民小时候进山常见到穿山甲,但后来逐渐难以见到,穿山甲也就成了传闻。2018年,在一位村民发现有疑似穿山甲生活的痕迹后,热爱生态环境保护的李成立马前来查看,结果穿山甲没见到,却是发现了满山的盗猎夹,自己都踩到过好几回。“当时我就觉得要马上开始做点事情,不然再过一两年可能真的来不及了。”

于是李成辞掉高薪工作,创立了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以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为使命,并在广东省林业局的指导下,对乌禽嶂的穿山甲和这片栖息地开始了保护。通过安装红外相机搭建智能监测系统,终于在2018年的最后一天,拍摄到穿山甲钻进洞的视频——传说变为了现实。6年来,穿山甲从起初隔一段时间才能拍到一次,到现在成为拍摄“常客”,李成和穿山甲似乎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经常我前一天巡的点位,第二天就有穿山甲经过。感觉我们一直在擦肩而过。”

图片

同一个监测点位“擦肩而过”的李成和穿山甲,相机素材由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提供

海康威视STAR科技公益联合阿拉善SEE珠江项目中心、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西子江保育中心,也为乌禽嶂装上了一批野生动物保护摄像机,通过PIR红外技术毫秒级触发,自动抓拍动物图片并录制短视频,结合GHD动植物观测云平台搭建的智能监测野生动植物系统,让李成和他的同事们在手机上就可以方便高效地查看野外情况。“拍到动物时手机会弹出提醒,上一次我收到提醒,打开刚好看到一只穿山甲正要进洞。”李成说道。

图片

虽然智能监测系统已经能不断与穿山甲“相遇”,但保护穿山甲6年来,李成只亲眼近距离见过一次野生穿山甲,他开玩笑说“比中彩票还难”。他忘不了唯一一次与穿山甲母子面对面的那种震撼,亲眼所见的穿山甲柔情和物种延续的力量。“我很自豪,能保护着穿山甲,保护这片万物生灵共同的家园,相信下一次当面相遇,应该不远!”

科技助力“解密”穿山甲

高效了解和保护乌禽嶂生态

穿山甲为什么会变少?这背后是有人长期神化穿山甲鳞片作用和贪图野味,导致穿山甲遭到大量捕猎。过去几十年间,中华穿山甲数量减少了90%,不仅被我国列为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数量稀少、缺乏野外研究,这些都给研究和保护带来挑战,而获取更多的数据至关重要。

“要找到穿山甲,只有把自己变成穿山甲,才能有效地发现它们的足迹,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刚来到乌禽嶂时,李成和伙伴们光是进山走遍乌禽嶂就花了一年多时间。苦和累是其次,重要的是光靠人工巡护难以高效收获穿山甲数据,更难科学保护它们的栖息地。

好在,技术可以更高效地“穿山”——智能监测系统成了李成和伙伴们有力的帮手。“通过近这些年的监测,我们发现穿山甲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比如一只体重3千克的穿山甲一次能吃掉300-400克白蚁,保护17公顷的森林。

图片

穿山甲收集草是为了让洞住起来更舒适,素材由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提供

除了对白蚁的捕食外,穿山甲的洞穴也为森林里其它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栖身之所,一只中华穿山甲平均一年能挖掘约50个洞穴,如果没有中华穿山甲大量的废弃洞穴,很多蛇类将没有合适的越冬场所,鼠类将没有存储粮食的地方,中小型食肉动物将没有遮风挡雨的巢穴,因此保护穿山甲就是保护整个生态。

图片

穿山甲宝宝抱着妈妈的尾巴进洞,素材由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提供

持续的巡护、保护,以及生态恢复,正在让穿山甲的生存境况逐渐向好。“我们发现穿山甲的拍摄率越来越高,另外我们发现它们的洞也越来越多,活动范围在不断扩大。”李成说道。

除了穿山甲,智能监测系统也记录着其他物种。今年,乌禽嶂还首次记录到了近危动物白额山鹧鸪,并且持续监测着黑鹳、中华鬣羚、豹猫、水獭、各种龟鳖等珍稀动物,为保护乌禽嶂整个生态的研究提供非常珍贵的数据支撑。

李成说:“如今的公益,越来越兼具科技、温暖与智慧。科技开启了我们更多的想象。各界的力量加入,也让想象变成了现实。”海康威视STAR科技公益负责人也表示,未来将持续提供技术支持,除了野生动物保护摄像机,还有手持观测热像仪、穿山甲智能分析系统、人兽冲突监测系统等智能物联产品和技术的持续落地,助力穿山甲监测与保护、乌禽嶂物种的繁荣与延续,以及社区生态的欣欣向荣。

       原文标题 : 探寻中华穿山甲的过去与现在:海康威视STAR科技公益助力物种保护与延续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