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萧田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如同一记重拳,在全球市场掀起惊涛骇浪。
4月6日起,美股期货暴跌、多国股市熔断、原油黄金价格剧烈震荡,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恐慌情绪迅速蔓延。
这场由特朗普政府主导的关税“赌局”,不仅威胁苹果等跨国企业的生存逻辑,更将引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大幅重组及一系列附带效应。
而一个更深远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当寒流来袭,中国将何去何从?
4月8日,权威媒体发声,在那篇《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的文章中,就提到要将压力变成动力,加快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
实际上,中国的经济早已经进入一场淘汰与新生的涅槃重构,中国供应链也早已经在行动。
新能源车汽车、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这几年,经济的增长正在开启动能转换。正如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言,摧毁旧的,创造新的。
打破与重建之下,这些产业背后既是中国供应链的涌动,也是中国供应链韧性十足的表现。
“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是英国著名供应链管理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在1992年下的判断。
时至今日,这一论断应该变成“国家之间的竞争已逐步转变为产业链之间、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
1、“果链”转身智能汽车
2024年的中国汽车工业交出了一份震撼世界的成绩单:全年汽车产销量突破3100万辆大关,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十年蝉联全球首位。
这份成绩单不仅是一组冰冷的数字,更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向智造强国蜕变的时代印记,也是一场正在改变全球产业格局的静默革命——
以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不断突破,推动我国汽车产业从“电动化”向“智能化”全面转型。
特斯拉的马斯克说,智能汽车实际上是一台“带轮子的计算机”。这对本就服务于计算机产业的企业来说,是个极为适合的转型方向。
尤其是“果链”,在A股市场拥有着像立讯精密(002475.SZ)、蓝思科技(300433.SZ)、歌尔股份(002241.SZ)等被股民们耳熟能详的千亿市值企业。但长期以来,他们成于苹果,又依赖于苹果——超过70%的收入一度都来自于加州苹果公园的订单。同时,果链企业与苹果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苹果的困境,也成为了果链企业的困境。
几乎在2015年左右,一批又一批的手机代工企业开始走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它们将新能源汽车列为主业,放到新的战略高度。
有意思的是,果链上的创业者中有三位知名的中国女强人——王来春、曾芳勤、周群飞,她们身后的立讯精密、领益智造和蓝思科技也是完成跨界转型的排头兵。
立讯精密董事长王来春曾明确表达了在造车上进击的决心:抓紧机会拼进全球领先 Tier1。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立讯精密在汽车板块动作频频——先是在湖北麻城、安徽宣城、江苏盐城、河北保定等地密集布局汽车产品产能,后又入股奇瑞造车,收购汇聚科技(一家专门做定制电线互联方案的供货商)。去年,立讯还收购了德国老牌车企汽车线束企业莱尼公司。
目前,立讯精密已经成为汽车零部件一级供应商,汽车产品包括汽车线束、连接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财报显示,立讯精密的汽车业务板块表现亮眼:2024年半报显示该业务营业收入占总营收的4.59%,营业收入为47.56亿元,同比增长48.30%。
图源:立讯精密2024半年报
领益智造(002600.SZ)则在2020年提出要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次年就迈出了第一步,将主营汽车类电子组件的浙江锦泰电子有限公司收入囊中。
当年年报显示,领益智造新能源汽车板块的产品包括动力电池电芯、铝壳、盖板、转接片和软连接等,主营精密结构件产品,其下游对应锂电池和汽车行业。2021年汽车产品实现收入44367.03万元,同比增长141.54%。
不久前,领益智造还并购了江苏科达,后者是一家生产销售汽车仪表板、副仪表板、门护板、立柱等产品的汽车零部件公司。这也意味着,领益智造的汽车“第二曲线”又往前跨出了一大步。
蓝思科技选择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座舱以及周边结构件发力,产品覆盖了车载中控屏、仪表盘组件、B柱、C柱、智能座舱显示屏组件、车载装饰件、车身结构件、后视镜、导航仪和充电桩等多个领域。
目前,蓝思科技已与超过30家国内外新能源及传统豪华汽车品牌建立合作关系,特斯拉和小米汽车背后都有其身影。
除此以外,“果链”上其他资深厂商也同样杀入汽车产业链。
闻泰科技(600745.SH)将营收重心放在了汽车电子领域,收购全球知名半导体公司安世半导体,试图在车用半导体领域大施拳脚;欧菲光也涉水智能汽车领域,结合自身在光学模组领域的优势,将重点放在ADAS、车身电子上......
某种程度上,智能汽车为果链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而果链们的集体转身,反过来又在无形之中积极和正向的推动汽车电子产业“裂变”,加速中国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进程,助其在世界汽车工业的竞争中从量变走向质变。
2、中国制造可造车也“造人”
从美国波士顿动力首款人形机器人Atlas亮相,到宇树科技机器人甩手绢走红,从特斯拉Optimus在工厂里笨拙地分拣电池,到优必选Walker S1在比亚迪、吉利汽车工厂里忙前忙后,人形机器人产业经过数十年发展,已经来到了商业化前夜。
人形机器人被誉为“人工智能的终极载体”,因拥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适应性,其价值不仅在于替代重复性劳动,更在于重构生产力范式。
所以,人形机器人也成为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竞争的新高地,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在这场全球顶尖高科技的竞赛中,中国制造必然不会缺席。
特斯拉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佼佼者,早在几年前就推出了人形机器人Optimus。马斯克放话,未来特斯拉的重点将倾向于人形机器人,旨在早日实现大规模量产。
国内车企也不甘落后,小鹏汽车、广汽、比亚迪、奇瑞、小米、赛力斯、上汽、长安、东风等十多家车企也渐次入局,纷纷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发力。
车企之所以如此热衷于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其原因与入局飞行汽车领域类似:一方面是看到行业的未来潜力和价值;另一方面,“技术同源、产业重合、市场交织”是其核心驱动力。
可以说,人形机器人与智能汽车在技术层面上具有高度同源性。从供应链角度来看,制造汽车和制造机器人有着大量的供应链重叠,也存在着这样一条产业链的涌动。
以三花智控(002050.SZ)为例,其早已追随特斯拉的脚步进入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制造环节,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汽车和人形机器人的零部件产业链高度重合。
2023年年报显示,三花智控提及公司开始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建设机器人执行器等零部件的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不低于38亿。
所谓执行器,主要是在获得指定信号后协同机器人各大小关节完成其需要做的动作。机器人减速器目前是机器人产业链中价值最高的存在,也是人形机器人能实现人体一般丝滑动作的核心部件之一。此次切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让公司市值直接成功突破1300亿元。
与此同时,作为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100强的中鼎股份(000887.SZ),近期也频频发布关于跨界机器人的信息。
公告显示,中鼎股份与五洲新春围绕“人形机器人部件总成产品领域展开合作”,与众擎机器人围绕“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展开合作”,中鼎股份子公司睿思博机器人与埃夫特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内进行创新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人形机器人具有“大脑、小脑、肢体”三大核心关键技术,其中“肢体”部分是制造密集型,涉及到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三大核心零部件,还可以再往下进一步细分。
仅以具体的滚柱/滚珠丝杠领域为例,国内一批异业玩家早早入局,如汉江机床、南京工艺、凯特精机。当然,还有一批新公司投入研发,介入该赛道,包括中坚科技、贝斯特、恒立液压、鼎智科技、北特科技、双林股份、新剑传动等。
中国工信部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颠覆性技术”,并指出到2027年,其要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这一定调与规划很重磅,意味着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之后重要的产业。对于中国制造而言,凭借着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供应链优势,有望将这一宏伟蓝图加速落地。
3、从“立起来”到“飞起来”,实现领跑
2021年,“低空经济”首次被纳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随后在2023年被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在2024年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再到多个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低空经济”俨然成为了近年来最热门的领域之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飞行汽车”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载体,成为了当前炙手可热的新赛道,吸引着众多车企和科技企业纷纷扎堆涌入。
今年1月,小鹏汽车旗下的小鹏汇天,在北美CES上展示了其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并宣布已收获超过3000台超前预订订单;广汽集团去年12月正式发布全新飞行汽车品牌“高域/GOVY”,并发布该品牌首款产品AirJet。
“陆地航母”飞行体在CES现场静态展示图源:小鹏汽车官网
吉利集团也表现活跃,不仅收购了全球首家飞行汽车企业美国Terrafugia公司,其旗下品牌沃飞长空自研的AE200型倾转旋翼构型eVTOL验证机,也已经于去年10月顺利完成了公开演示飞行。
此外,还有包括奇瑞、长安、丰田、大众、戴姆勒、保时捷等不少车企也在持续跟进飞行汽车布局,以期在这一新兴产业中占据先机。
同样地,从“立起来”到“飞起来”,背后中国制造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也开始了涌动。
芯动联科(688582.SH)是一家专业从事陀螺仪和加速计传感器的企业,其产品主要面向战术级和导航级市场,广泛的分布于机器人、汽车智能驾驶领域。近年来,伴随着低空经济的火热,其将重心也放在了无人驾驶飞机上。
因为MEMS传感器(陀螺仪和加速计等)主要计算加速度和角速度,因此,飞行汽车也将带动MEMS传感器需求大幅上升,而芯动联科作为国内少数能够量产且性能接近行业龙头的厂商,将充分受益。
作为国内电机行业的龙头企业,卧龙电机此前的电机产品已经进入了小鹏、比亚迪等主流车企的供应链。而低空飞行器的核心动力系统是电驱动也离不开电机,这意味着卧龙又有可能成为低空经济行业头部企业的供应商。
此外,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新能源车汽车的快速普及,还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加速,亦或是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作为核心动力,电池性能也直接决定了人形机器人的续航、负载能力和响应速度。
全固态电池凭借其在安全性和续航能力上的显著优势,或将成为未来智能设备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
今年以来,各大锂电和新能源汽车企业纷纷传来固态电池研发与应用的最新进展。中国固态电池产业化步伐显著加快,预计在2025年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2026年装车应用,进而在2027年全面进入全固态电池量产阶段。
技术可以颠覆商业模式,但改变不了市场规则。唯有供应链改革才能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推动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利用,提高资源配置率。显著提升经济运行水平和效率。
供应链之争始终有一条暗线——那就是中美竞争。
从贸易战到芯片战,再到各种战,从国家而言,中国制造始终没有输的根本原因正是靠的供应链上下游紧密相连的“连接力”。
供应链强,则国家经济强。
供应链就像是一层一层的洋葱头,里三圈外三圈缠绕在一起,缺一不可。只有齐全的工业门类,才能够有足够高的效率。
中国是联合国工业分类目录里,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和666个小类的国家。尽管往细里看,好多中国制造还无法实现,也很容易被断供。
然而,如果从供应链的连接力来看,门类齐全恰好可以相互嵌入,形成高效供应链。这也是中国产业核心竞争力所在。
原文标题 : 关税乌云压顶,中国供应链能否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