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美团外卖战争观察:没价值的竞争以后能不能少一点?

躺平指数
关注

图文 | 躺姐

在旁观者看来,很难想到美团居然会在舆论上陷入如此被动的境地。

去年中下旬,资本市场上的美团成为整个港股的领头羊,股价从8月末的100港元飙升至217港元,用时只不到两个月;彼时,美团的业务得到了用户的大量好评,神枪手加上拼好饭,让他们成为了“人民的外卖平台”,围绕外卖业务诞生的网梗,一度能和肯德基的“疯狂星期四”相提并论。

但最近,在京东从上到下饱和式的攻击之下,美团似乎处在非常不利的舆论位置,不仅股价接连下挫,凭借神枪手和拼好饭积累起来的良好口碑,也有点摇摇欲坠的意思。再加上美团并没有在竞争对手的影响下失措,陷入嘴仗的“无限游戏”中,在外界看来略显被动。

实际上,多个渠道的信息都显示,给骑手交社保在美团内部已酝酿许久,在公开的财报里也已经给出了试点时间:2025年Q2;甚至,京东未曾承诺过的、给平台全部(包括兼职)骑手保障这件事,美团也已经在做了,自2022年7月开始在7个省份为平台上接单的全部骑手,提供了累计14亿元的伤害保障金。

而在京东“不小心”外露的视频里,所谓“外卖业务以后不超过5%的净利润率”的口号,则更体现其对这个行业不够了解。

根据最新的财报,美团2024年的整体净利润率10.6%,与百胜中国(肯德基中国的母公司)的9%、海底捞的11%相比区别很小,要知道美团还拥有大量相对轻资产的平台型业务(例如酒旅、到店消费和广告等,收入占美团总收入的70%),粗算下来,餐饮外卖能有超过3%的净利润率都算它厉害了,京东上来就要5%,未免太“理想化”。

我们之前就在文章里写过,但没写那么直白。客观上,餐饮行业的门槛相对比较低,让很多互联网精英们误认为做这行并不难,连带觉得在这个行业里深耕的美团也是颗“软柿子”,谁都想过来捏一下。“我之前也做过餐饮”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就是做外卖也没什么难度,之前是不想做,现在想做了分分钟拿下。

可外卖真的简单吗?抖音、百度、阿里,哪一家不是财大气粗、人才济济?哪家企业最后在外卖上把美团干趴了?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京东干外卖是幌子,其实是看到美团在即时零售上不断侵蚀自己的市场,不想把“快”这个消费者心智拱手相让。

我们相信京东、相信刘强东的品格,对这种说法保持怀疑态度,不愿意看到他们只为了保护失地,去给商家和骑手们“画饼”。毕竟,之前美团遇到过的所有对手,即便现在在电商领域可能已经击败京东的抖音,都没像京东这样高调地攻击美团。实际上,无论初衷是觉得外卖简单,还是不想在即时零售上输给美团,在京东自己的苦心营造下,外卖渐渐成为了不能“失败”的战役。

我们不预测未来的战果,但可以从当下激烈的战况中再次认识外卖行业。

01   乱拳打不了老师傅

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外卖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商业格局。这个结构既包括如今“美团+饿了么”双雄存在的市场结构,也包括商家、骑手、平台和用户之间形成的利益平衡。

换而言之,想要在短时间内打破这个利益平衡,首先就得争取到用户的关注,得有流量。于是,京东从多个角度占据道德制高点,话里话外都在贬低美团的企业商誉,目的就是吸引眼球,让用户开始使用京东点外卖。撬动商家和骑手的基础是用户,没有订单,商家不会入驻、骑手也不会来接单。

目前看,这一策略取得了一定效果。根据多个渠道的消息显示,京东外卖的日订单量在短时间内破千万,即便是再乐观的人,也很难在之前就预测到京东能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这第一场仗,京东赢得干脆;但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烧钱补贴见顶之后的疑云。

早期,京东以百亿补贴为商户和消费者带来福利,一开始,京东号称全部补贴由平台承担,但渐渐的政策改变,有些商家声称,自己也需要承担一部分补贴成本。

上周京东外卖开始要求商家承担50%补贴成本的消息突然出现并登上热搜。京东外卖很快在官微发布辟谣,称相关消息不实,京东从未要求商家承担补贴成本云云。但在这则微博下方,依然有用户现身说法,以各式各样的邮件和群信息截图,试图证实京东已开始要求商家承担补贴。

按照此前一份流传的京东外卖专家会议纪要,京东外卖目前一单亏损12元,按照每天1000万单计算,一天就要亏损1.2亿,打一个季度就得亏损100亿。无论这个数字最终是多少,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也不难理解,为何会有要求商家分摊补贴的传闻出现。

仔细拆解外卖的商业模式可以发现,“骑手收入+平台收入+商家收入=消费者支出”构成了这个行业的绝对公式。想要留住用户,就得保证消费者支出不增加,但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商家费用和骑手收入,那只能委屈平台自己了。可京东大概率不是来做慈善的,想要跟美团在模式一样的情况下获得“不超过5%的净利润”,就只能在别处想辙。

另一个减亏方法就是控制骑手侧的成本,包括单价、五险一金等等。

近期,就有骑手博主发视频,表示京东在骑手招聘页面显示的待遇,一天之中变化了两次。此前,京东黑板报宣布:未来三个月,京东将招聘10万名全职骑手,全部缴纳五险一金且所有费用都由公司承担。而近期的招募海报中,则加入了定语“目前”,或暗示未来公司将不承担五险一金个人部分。

对于宣传口径的变化,也有骑手在社交媒体发帖,担心五险一金福利很快会“缩水”,自己将承担五险一金个人部分,“一定时间是多久”“马上就不全额交了”等等,各种传言开始出现。另有骑手结合京东黑板报推文猜测,“或许三个月就是时限,最晚8月骑手就要缴纳五险一金个人部分”。

从骑手的角度出发,本身工作和收入就不够稳定,如果有人愿意为他们承担全部社保的成本,他们当然乐见其成;但如果最终还是要自己承担,考虑到收入情况,很多人会觉得不交也罢。因此,对模棱两可、不够清晰的政策,相当一部分骑手会有不安全感,不敢轻易尝试全职;作为首倡的企业,京东应该给出更加清晰明确的承诺,消除骑手的顾虑。

此外,也有不少骑手在社交媒体晒出订单和聊天记录,称有部分区域的京东外卖配送已经开始降低单价。

同时,为了保证配送时效,达达秒送依然34延续“超时扣款加扣分”这样负向激励的旧路:比如超时大于20分钟扣除XX服务费等等。

可今年以来,所有外卖平台都在优化算法,尽可能保证骑手的交通安全。今年2月初,美团宣布将在2025年底前逐步取消骑手超时扣款,推动从负向处罚向正向激励的转变;4月25日,饿了么也宣布将逐步推进超时扣款处罚,降低骑手超时焦虑。

高举五险一金的大旗,为全职骑手带来福利和保障,这种良性竞争对外卖行业是巨大利好。但商业竞争不能以损害劳动者利益为代价。在五险一金的保障之外,或许平台还应深刻认识到,“酒桌上的兄弟情”不应只是流量和口号,而是应该在具体跑单过程中予以人性化的设计和保障。

02   高额补贴只有短期效应

毕竟,外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还是运力。

作为后来者,京东外卖想要真正在短时间内建立强大的履约体系,只能依靠数量庞大的众包骑手。对于这部分人,京东的策略并不是给他们“交五险一金”,而是采用了更加传统的方法:补贴。

上海内环核心地段的一家库迪咖啡周边写字楼密集,咖啡师李乐注意到,近期到店配送京东外卖的骑手,大多是其他平台新注册的众包人员。该店咖啡师介绍,由于京东提供高额补贴,店内售价10元的咖啡通过京东外卖下单仅需 6.9 元,这一价格优势吸引了周边大量办公人群下单。

而配送这样一杯6.9元的咖啡,若距离在1至2公里之间,骑手可获5到7元配送费,这促使许多其他众包平台的骑手注册达达,兼职配送京东订单。李乐观察到,真正放弃原有平台、完全加入达达的骑手并不多,近期店内常见穿着不同平台制服的“黄衣服”“蓝衣服”骑手接单。

不少骑手坦言,目前京东处于补贴期,单价较高,但不确定补贴持续时长及未来发展,因此选择注册,趁单量高峰多赚收入。不过,京东订单需骑手在后台抢单,或缴纳押金加入“骑士小队”以优先抢高价单,不少骑手近期频繁抢单,计划攒够押金加入小队。

在中国外卖行业的发展史上,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数年前,美团、饿了么也曾以高单价、宽松时效吸引众包骑手,但随竞争加剧和订单量增长,平台对配送要求是越来越严的。京东外卖运营一段时间或度过“新手期”后,也会降低单价、严格时效,且近期随着新骑手逐渐增多,京东平台的部分订单配送价格已在下降。

这是外卖行业的客观规律,也算是一个极难被解决的问题:单量和骑手之间的矛盾。

根据京东自己发布的数据,4月22日当天,京东外卖单量突破1000万,约为美团外卖的七分之一左右;公开数据显示,截至 3 月,达达秒送活跃骑手约 130 万,按此计算每位骑手日均单量不足 8 单。

而一位成熟的骑手,一日送单量可高达80单,大量从其他平台涌入的成熟骑手,若京东无法将订单量提升一个数量级,必然面临部分骑手无单可接、批量流失的局面。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骑手只会选择那个能给他单的平台;至于所谓的“五险一金”,没有哪家公司有能力为数量庞大的众包骑手解决,美团饿了么没做到,京东自然也难成。

长远来看,补贴也并非是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良方,特别是对于小商家而言,价格战的潜在风险堪称致命:一方面可能破坏原有的价格体系,导致消费者形成 “无补贴不消费” 的依赖惯性;另一方面,当订单量突然激增时,商家在短期内往往难以调配足够资源承接,又因担心订单回落导致人力闲置而不敢贸然扩张,这种两难境地极易造成服务缩水,损害品牌口碑。

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上周京东要求商家承担补贴的“谣言”四起,不少店主对平台是否会“背离初衷”产生疑虑,转而选择将京东与其他平台的活动力度调整至相近水平,以避免在平台竞争中被迫“选边站队”。无论平台之间的竞争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商家和骑手不应该成为为结果买单的那方。

03   结语

在流量至上的互联网商业生态中,舆论关注度与话题传播力向来是最直接的竞争抓手。正如这次轰轰烈烈的外卖大战中的各方评论,互联网行业的商业本质早已为公众熟知,一切市场行为的核心驱动力始终围绕利益博弈展开,这并非秘密。

客观上说,想要从美团、饿了么的市场份额中撕开一道口子,并非是个轻松的任务。虽然抖音没做成,不代表京东也做不成。但就像我们之前所说,这样的竞争既然要想办法创造新的场景、拉动新的需求,而不是一边卷商家AA补贴费用,一边卷骑手的配送时效甚至是高压罚款,这样徒增消耗又会苦了谁呢?

就像京东一开始承诺的,要让外卖骑手兄弟“收入最大化”,引领行业健康发展。那么更应将骑手群体的长远需求纳入发展考量,比如顺应行业趋势取消对骑手的严苛速度要求,以及超时罚款等政策。加大地图导航精准度、后台算法优化等基础设施的资源投入,从技术层面切实减轻骑手的配送时效压力,避免其因赶工而被迫突破安全底线。

毕竟,那些公开的承诺,让许多骑手感受到被尊重的初心,这种情感纽带不应被抛弃。

声明: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欢迎点赞、在看、转发,您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原文标题 : 京东美团外卖战争观察:没价值的竞争以后能不能少一点?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