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所在的是一个省会城市,拥有自己的公共自行车资源,而且网点铺设还是非常密集的。当共享单车兴起之后,一度时间挤占着城市公共自行车的使用频率。因为那时候的共享单车还是免费骑行,或者有很便宜的季卡;亦或者也有一些合作的免费“试骑”一个月的活动。很多用户就是因为这些活动很快就接受了共享单车的存在,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共享单车随骑随用随停,大多数用户的“懒惰”行为还是愿意这样使用的这种出行模式的。
这时候,我们就能看出城市公共自行车网点还是略显不足,此外,插桩还车在高峰期间根本就还不了车,而有时候想骑行也没有车可选。共享单车可是铺天盖地到处都是,人们很快就冷落了公共自行车,转身就投入到共享单车的怀抱。那时候还都是新车,车新好骑,随骑随停也方便了很多人。但是问题也接踵而来,乱停乱放,肆意破坏公共交通资源,运营一段时间之后,大量的问题车堆放的乱七八糟,只投放不管理,反正都是消耗着资本的钱,没收了就不要了,车辆故障了也不要了,大量的共享单车“坟场”的出现,也注定了这个行业的管理存在着巨大的问题。
再后来,各种治理、约谈、整改,包括“禁入”,拒绝新车投放,城市总体投放量被控制,共享单车的热潮开始慢慢地进入了“慢时光”时代。而共享汽车悄然出现,有人的目光也开始转移,寻找到其他的出行方式。而且,有时候几乎是一夜之间,蓦然发现一些品牌的共享单车几乎是了无踪迹了,再想骑车,找不到了。或者要走好长的路才能看到几辆“老弱病残”的共享单车在哪里停放着。
随着各种制度的“辖制”,共享单车开始尝试着运营管理,人员投入,但杯水车薪,而且行业的“冰点”悄然降临。众所周知的一些共享单车公司出问题了,押金问题,运营问题,“活下去”的问题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再后来,市场洗牌很快就结束了,只剩下“孤苦伶仃”的巨头了,而且即使是巨头也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荣光,资金链问题成为最大的难题需要破解。于是,“眼看着你起高楼,眼看着你酬宾宴,眼看着楼塌了”,无论是两大巨头,还是三大巨头,成为市场的“幸运儿”,但即使如此也面临着诸多的困惑,一时之间依然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至于盈利还是遥遥无期的。无论背后有多大的资本做支撑,但没有一个合理和合适的盈利预期的时候,活下去真的很难了。
支撑是为了体面地活下去,但存在的问题却难以让人体面地去面对,尤其是没有资本的支持之后,这就成为最大的问题。于是我们看到有的人走了,有的伙伴散了,有的人还在苦苦支撑,有的人依托强大的平台机会,还在寻找着可以继续挖掘的机会。但怎么说,冬天也已经来了。有人问,撑到几时是个头?
庞大的场子需要日常的消耗,进入冬天,消耗更大,人们选择出行的模式也在改变。其实,看看省城人们的日常出行又开始悄然改变了,公共自行车再次进入市民出行的视野,就因为1小时之内是免费的,因此更多的人还是愿意选择。而且运力的调配以及管理的跟进,人们还是发行城市本身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更加靠谱一些。反而,共享单车的选择悄然地减少了。当然,现在说共享单车的茶已经凉了,或许还为时尚早。毕竟庞大的出行需求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在各种选择的过程中,我们这个民族还是更愿意选择一种轻便的可以带来捷径的机会的。
故此,共享单车是不可能消亡的,只能说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以及由此能不能衍生出一些有价值的商业模式,帮助企业能够渡过难关。在地铁、公交车相对冗杂的时候,需要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来接驳人们的穿梭,共享单车还是最适合的工具之一。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数据,在城市繁华路段,私家车每小时可运送平均600到1600人,而自行车可达7500人。因此全球城市对自行车这种高效交通工具的需求量巨大。
因为从我们这个最大的需求市场出发带来了不错的联动效应,因此很多地方(国家)开始“复制”中国共享单车的发展模式。当然市场的不同带来了不同的运作方式。而我们更关注的是在我们自己的市场,究竟价值还能如何延续?以摩拜为例,从美团招股书显示,摩拜活跃用户4810万,4月份营收1.47亿元,每单价格0.86元,虽然降低了不少,但摩拜对于美团最大的价值,或许正是消费者的“使用频率”。从财务数据来看,摩拜从4月4日起,当月总共完成2.6亿次骑行,相当于日均订单1000万。而这种用户的转换,以及带来的生活服务的衔接,或许才是美团应该在意的,当然最终的演变会如何,我们尚需拭目以待。毕竟不盈利,持续亏损对于谁来说也是一大负担。
作者:小刀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