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风口 BAT等能否继续笑傲群雄?

物联网智库
关注

互联网企业若想要在产业互联时代重构曾经的巨头传奇,面对传统企业,似乎困难重重。

产业互联网具有坚固的壁垒

产业互联网相对于消费互联网来说是有比较高的壁垒的,在特定领域里面深度经营可以修建较高的城墙。互联网企业想要进入产业互联网,相比于传统企业,劣势明显。最主要的是有三大壁垒:

1、行业壁垒。所谓隔行如隔山,不同行业,因为专业壁垒的差异,导致真正了解客户的问题和需求的难度比较大。而传统企业由于自身对行业多年的研究,对各个方面的需求具有精准把握,此外,传统企业相对互联网企业而言,数十年磨练出的是优势的产业资源地位。互联网企业想要在产业互联时代成长,必须依托对产业本身的研究,以产业甚至传统企业为核心,而单独的互联网企业很难对多个行业有深入的了解,这大大限制着互联网企业的成长。

2、技术壁垒。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是依托大数据实现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效率。传统产业具有自身的一系列技术标准,互联网企业在涉足产业的过程中,技术也是阻碍它们的重要难题。如何满足技术标准是产业互联时代互联网企业作为服务商的重点,而且后续也需要一系利的更迭,系统之庞杂数倍于消费互联时代。

3、需求壁垒。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不会是由一家企业组成的,整个产业链需要数量庞大的企业共同完成,哪怕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都聚集着非常多的企业;此外,相比于消费互联时代那样的爆发性增长,产业互联时代更多的是长周期的发展,需要更多时间培育。因此,产业互联网时代的行业集中度很低,互联网企业即使参与其中,主体成分仍然也必然是传统企业,因此互联网企业很难在产业互联时代脱颖而出。

由此可见,在产业互联时代,传统企业“先天”的带有优势,并且经过数十年的积累,这种优势又是其他互联网企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超越的。在产业互联时代,传统企业牢牢把握着主动权。

产业互联,用户依然为王

从消费互联网的发展路径来看,掌握了客户资源,借助互联网手段可以更方便的对客户需求进行多维度的挖掘和服务,这个趋势正从 2C向2B蔓延。拥有企业用户资源是通往产业互联网之路的重要保障。

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也是一个必然趋势,并且基于龙头企业自身,从产业的供应者变成产业的服务者也是大势所趋。所以龙头企业一般会从自身企联网化出发,成立专门的部门或公司,实施企业互联网,待时机成熟后,实施产业互联网。

以华为为例,过去三十年,虽然华为不做互联网应用。但他们做的每一件事:光通信网络、交换机、数据机房都是互联网的底层基础设施。而且,产业互联网的客户,很多都属于工业、金融、政府行业,他们原本就是华为的多年老友。裁判吹响产业互联网哨音的时候,华为突然发现自己坐享巨大的主场优势。2017年才正式独立的华为云事业部,只用了一年就异军突起,这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可以预见,在更多的垂直行业,传统企业数十年经营所储备的庞大行业内企业数据以及与行业内企业的良好关系,在产业互联时代能够迸发出的力量是互联网企业望尘莫及的,互联网企业在产业互联时代的作用愈发的边缘化。

世异时移,传统企业正用互联网思维武装自己

长久以来,传统企业似乎总给人以“落后”的感觉,在互联网公司叱咤风云的日子里,传统企业自身也在做着变革。而如今,很多传统企业已经具备不低的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服务能力。

以海尔为例,作为中国三大白电巨头之一,海尔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海尔大型家用电器2017年品牌零售量占全球市场的10.6%,连续九年蝉联全球第一;同时,冰箱、洗衣机、酒柜、冷柜继续蝉联全球第一。公司智能空调全球份额30.5%,连续2年位居全球互联空调(包括智能空调)销量第一。如此耀眼的成就奠定了海尔在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凭借在产业链中的巨大影响力,自2012年,海尔开始第五次转型,目标直指正式实施网络化战略。海尔希望将过去封闭的传统企业组织变成一个开放的生态平台,与上下游的关系从零和博弈变成利益共享,于是乎,COSMOPlat平台横空出世。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COSMOPlat已经聚集了3.2亿用户和390万家企业,实现了跨行业、跨领域的扩展与服务,成为企业追求创新驱动高质量增长的典型代表。


此外,很多中国企业都希望从传统制造变成先进制造企业,富士康已然成为产业互联下的“数据驱动”企业。它的做法是打造产业互联网平台,将自己作为知名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几十年积累沉淀的“精益制造”技术、工艺、经验、方法、流程等数字化,既赋能自己,加速自身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蜕变,同时也进一步将这些能力释放出来赋能行业,从而打开更大的数字化新发展空间。

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进展如今越来越不容大众所忽视,他们也已经做出了很多好的产品,产业互联时代,面对具备不逊色于自己产品能力的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也是一片阴霾。

To B市场,AT也曾折戟

阿里和腾讯虽然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牛气冲天”,但是在产业互联网应用的尝试均未取得好的效果。由于BAT的客户积累和运营经验主要集中在个人客户,其向产业互联网拓展过程中优势将不再明显。

2007年1月马云在上海宣布旗下公司——先期投资1亿元的阿里软件正式成立,并宣布全面进入企业商务软件领域。这也是阿里巴巴旗下第五家子公司。2009年3月31日阿里软件在京宣布:将投入十亿元巨资,向中小企业推广管理软件,并承诺未来三年免费,目标是在三年内使中小企业管理软件普及率从10%提升至40%。这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软件业为帮助国内中小企业“过冬”所推出的最大手笔。在国内8家银行的支持下,推出了面向中小企业的无抵押低息贷款计划“钱掌柜”。该计划的贷款总额将超过60亿元。然而不过四年,阿里于2013年3月31日关闭钱掌柜并终止提供相关服务,关闭后相关数据不再保留。阿里巴巴在企业软件市场开拓受挫,最终选择与软件商合作。2013年12月,阿里巴巴拟与金蝶合作共推针对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的专业级财务管理软件。

与此类似的,2007年,“QQ客服”诞生,半年多后,这个免费产品有了5万人次的申请。而到2013年2月更名为“企业QQ”的“企业QQ办公版”的经过了6年的积累企业用户也只有30万,与其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的地位相差甚远。

产业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企业或许很难再现曾经的辉煌,甚至强如BAT这样的巨头也难以出头。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不会出现赢家通吃的现象,更不会是一个巨头时代,因为每个领域都有很强的垂直专业性,不可能一家公司解决所有问题。未来,或许存在更多机会。

参考文章

1.BAT看上了产业互联网

2.腾讯的“下半场”

3.To B浪潮下,除了BAT,还有一股力量不可忽视

4.互联网+产业:产业互联网时代到来

5.传统工业企业如何拥抱工业互联网?

6.海尔的互联网转型

7.寻找产业互联网的BAT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