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势力争相布局 出行领域真是一块“大蛋糕”吗?

电动大咖
关注

进军出行领域,从“汽车制造商”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变,已经成为当下车企的主流选择。

在这一轮杀入网约车领域的诸多身影中,造车新势力依旧格外引人注目。

6月25日,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众汽车”)与中国和谐新能源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谐汽车”)在上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品牌、产品、销售、售后、金融等方面展开合作,重点布局智慧出行领域,共同打造无界零售汽车行业新模式。

刚签完协议没多久,合众汽车宜春全生态智慧工厂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2020年底正式投产。建成后,合众汽车年产能将增加到15万辆/年。

对造车新势力来说,消化掉15万辆的年产能并非易事,不过合众汽车“牵手”和谐汽车后,布局出行领域,完成这一目标也并非不无可能。

造车新势力纷纷进军出行领域?

共享出行逐渐成为造车新势力的必争之地,尽管都是从新能源汽车入手,但有些企业选择了与共享出行平台合作,有些则选择采取自建平台的方式进军网约车市场。

6月26日,威马汽车·即客行与海南交控合作打造的出行子品牌“即客行·海南椰行”宣布,该品牌在当地投放运营的纯电动车型威马EX5已达到1000台。而这1000辆威马EX5纯电SUV将作为旅游租车、企业长租、酒店景点接驳、旅游包车、网约车、城市共享等业务板块的运营车辆,向用户提供轻松无忧、环保智能的出行体验。此外,针对威马车主,即客行App还有免押金租车、免费充电等优惠措施。

无独有偶,身为造车新势力的一员,零跑汽车选择与威马相同的方式进军共享出行领域。去年7月,零跑汽车与大道用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者将通过租赁回购/采购等方式订购零跑汽车T平台两款全新车型,用以开展共享汽车服务。

与合众、威马、零跑等造车新势力不同,小鹏则主要采取自建平台的方式进军网约车市场。5月16日,小鹏汽车旗下出行平台“有鹏出行”正式宣布在广州上线试运营网约车业务,今年年底前将投入超过2000辆定制版小鹏G3进行运营。

除小鹏汽车以外,近期还有另一造车新势力也对网约车市场“虎视眈眈”。6月27日,新特汽车正式发布旗下出行品牌“新电出行”。早在今年3月,新特汽车就已获得全国网约车线上运营牌照,随后分别获得贵安新区、成都两大地方牌照,进军出行领域。

虽然目前网约车市场竞争激烈,盈利前景仍未明朗,但并不能阻止造车新势力强势入局。不过,也不是所有的造车新势力都选择一拥而上,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不管是官方还是车主行为,蔚来ES8都不会流入网约车或是分时租赁市场。虽然投身共享出行市场,短期能获取大额订单,但对品牌长期发展并不友好。网约车市场鱼龙混杂,一款车的品牌定位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出行品质,进军网约车市场容易拉低品牌形象,往后想提升品牌势必变得异常艰难。

开拓网约车市场,自产自销?

“智能汽车的核心是运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在公开场合如此表示。

在何小鹏看来,智能汽车生态不单单要做硬件制造、软件研发,还要完成硬件的运营以及互联网和软件数据上的运营。

通过对出行领域的布局,造车新势力无疑将通过出行平台收获大量驾驶数据,为自动驾驶的研发提供数据支持。此外,车企还将获得大量的运营数据,为车辆的后续研发以及车辆的后续改进提供相应的基础。

众所周知,在当前的车市寒冬之中,每一家车企都肩负着极大的销量压力,造车新势力也不例外。在2019年的上海车展上,何小鹏透露,小鹏汽车的销量目标是在7月底前交付1万辆小鹏G3,年底前交付4万辆小鹏G3。在仅有一款量产车型的情况下,小鹏汽车究竟要如何打开市场并完4万辆的销量目标呢?

显然,单单凭借私人消费市场的渠道是远远不够的,开拓网约车市场不失为小鹏汽车完成销量目标的好的选择。反观吉利旗下的出行平台曹操出行,自推出以来累计投放新能源专车已超过3万辆,吉利帝豪EV的一大部分产能为此被顺利消化。

不可否认,出行服务正成为继汽车销售和汽车后市场后的第三大重要市场,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到2035年,电动化、自动驾驶汽车和出行三大新出行技术将瓜分走汽车行业40%的利润。这也难怪,造车新势力要疯抢移动出行这块“大蛋糕”了。

随着2019年补贴新政的实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也将迎来较为严峻的考验。无论是与网约车平台进行合作,还是自建出行平台,造车新势力相当于打开了一个拉动需求的新渠道。尤其是新出行平台建设初期,往往需要大量的车源为其支撑,在快速提升销量的同时,造车新势力能够充分保障产能,打通产销体系。

对于造车新势力企业而言,目前收获漂亮的销量数据、实现产销体系的打通,也能顺其自然的获得更多投资人的认可。

写在最后

出行市场的争夺注定是一场“持久战”,造车新势力要想在此领域站稳脚跟,并非易事。前有最强的玩家滴滴,后有传统车企“觊觎已久”,而不计回报的“烧钱”模式,对于资金本就紧张的造车新势力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对造车新势力而言,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共享出行市场真的能成为造车新势力的“救命稻草”吗?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