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上线的滴滴顺风车限制车主的接单次数、限制常用接单地点,还去掉了附近接单功能,许多车主对此感到十分不满。而且,较之整改前增加的多个人脸识别门槛等繁琐操作也让不少司机感到劝退。
但是从目前公众对网约车安全状况的担忧考虑,这些繁琐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防止某些车主借顺风车之名跑营运。
此外,更打击车主接单积极性的,是提倡顺路接单不盈利之后的顺风车价格。
过去车主选择滴滴很大原因是滴滴平台接单快,但如今在试运营阶段,滴滴顺风车的规模还没恢复到整改前的状态,线路的匹配成功率非常低,推荐的合乘用户很多都只有百分之六七十的路径相同,再加上接送等要求,真正“顺”的只有极少数,综合算下来收入真的是相当于“做好事”,还浪费了时间。
而且不仅司机接不到单,甚至不愿意接单,乘客打车也成了小概率随机事件,如此一来无论是司机端和乘客端都难免遇冷。
虽然滴滴没有正式公开过试运行以来的业务数据,但是滴滴表示:“对比试运营第一周,目前每周选择顺风车出行的车主、乘客数量增长了数十倍。”相比起300城和3城的覆盖率100倍增长,这数十倍的乘客增长速度其实是十分惨淡的。
其中还包括提前试运行的几批城市陆续新增的用户,这业务量对于曾经坐拥5.5亿用户的滴滴而言实属凄凉。
作为竞争对手,哈啰顺风车去年年底上线一周年公布数据,总完单量仅8000万单,未下线前的滴滴顺风车每日就有100万-200万单。
结合哈啰的业务数据来看,整改后回归顺风车本质的滴滴,业务数据惨淡也是情理之中。
此次选在端午小长假之前恢复跨城服务,滴滴表示主要是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多出行选择。同时,其实也是想借这个难得的节日机会,多吸引一些车主和乘客,让顺风车业务的规模能进一步康复。
近期,滴滴不仅换了新的代言人,而且还在包括地铁、公交等公众出行渠道大面积投放优惠广告,折扣一打就是五折,显然滴滴也是在努力挽尊。
对于此前惨淡的业务数据,除了流程和价格等因素,夜间顺风车和跨城服务的缺席也是关键原因。因为只有跨城长距离业务才能更好地体现顺风车的价值,只有跨城顺风车的开通,才能推动滴滴顺风车规模快速增大。
过去一直有传闻,顺风车是滴滴最赚钱的业务,没有之一。因为一般都是中长途的乘客才会打顺风车,所以业务单价高,虽然平台抽成比例低一些,但客单量很大,也不需要补贴。
曾经有滴滴知情人士透露,滴滴顺风车成交总额每年环比增长50%,2017年,顺风车的成交总额接近200亿人民币左右,收入是20亿人民币,净利润接近9亿人民币。同年,滴滴的净利润是10亿人民币,剩下的一个亿来自代驾。
这也是滴滴即使经历一波好多折,也始终努力重启顺风车业务的原因。
今年三月,滴滴在内部信中宣布了新的三年目标,提出要在三年内达到每天服务一亿单的目标。此前,CEO程维曾提到,如今网约车的日订单峰值只有3000万单,共享单车一天超过千万单。其他业务基本不是一个量级,总数离一亿单还有很远。
显然,重新上线的顺风车业务必将是滴滴业务的重中之重,重生的滴滴顺风车,得多加几把油。
但愿不要再出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