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多年,出行市场硝烟再起。
10月8日,嘀嗒出行正式宣布向香港交易所递交IPO招股书。滴滴上市传闻还在甚嚣尘上,嘀嗒已经提前一步准备敲钟了。
嘀嗒出行由宋中杰、段剑波、朱敏、李金龙和李跃军5人联合创办,2014年创立初期即从顺风车市场切入,并在2017年推出智慧出租车服务,后于2018年推出面向企业客户的出租车服务。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嘀嗒注册用户超过1.8亿,嘀嗒顺风车进入全国366个城市,注册顺风车主1920万名,注册出租车司机超过190万,累计搭乘乘客3670万人次。Frost&Sullivan报告显示,2019年嘀嗒在顺风车市场排名第一,市占率为66.5%,在出租车网约市场排名第二。
一、不烧钱也能赢得市场
纵观移动出行市场的历史,网约车与”烧钱“这一标签可谓密不可分。为了抢占市场,各平台通过补贴吸引车主和乘客使用。巨额补贴带来了巨额亏损,滴滴在连续亏损7年后,今年5月才首次对外公布盈利。而首约汽车在今年4月才实现全国整体正毛利。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补贴费用远远低于其他平台的嘀嗒,目前已经率先连续15个月实现整体盈利。
“熔财经”在招股说明书看到,2018年、2019年以及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嘀嗒的营收分别为1.18亿元、5.81亿元以及3.11亿元。考虑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开支、优先股及相关负债(包括初始确认亏损)的公允价值变动及所得税(利益)╱开支后,2019年和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嘀嗒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72亿元和1.51亿元。
当市场上的玩家都在通过补贴拉月活,拼流量,抢市占率的时候,嘀嗒为何能抢占市场份额、提前实现盈利?
嘀嗒在发展过程中抓住了两次重要的机会。一次是2014年嘀嗒出行成立时,正值腾讯要商业化移动端流量,嘀嗒在广点通做大量流量投放,效率极高且成本极低,充分享受了当年的流量红利,用户规模也随之迅速地涨了起来。另一次是2018年,嘀嗒最大的竞争对手发生了多起安全事件,在全国范围内下线了顺风车业务,进入安全整改。滴滴顺风车下线期间,专注差异化赛道的嘀嗒承接了滴滴空出的市场。
据招股书,2017年-2019年,嘀嗒顺风车分别实现订单2360万份、4820万份和1.79亿份,2018年、2019年订单同比增长分别为104.2%和270.5%。
截图自嘀嗒招股书
目前嘀嗒出行的嘀嗒的主营业务由顺风车市场服务、出租车市场服务以及广告服务三部分组成。嘀嗒盈利主要是通过在平台上提供顺风车搭乘的私家车主收取服务费产生。2020年上半年,嘀嗒顺风车平台服务收入87.8%,而2019年,这部分营收占比达到91.9%。
众所周知,顺风车是一个双边市场,决定顺风车用户体验的核心指标是应答率。要提升应答率,平台需要通过提升匹配效率、产品体验以及市场推广扩大用户及车主规模,当更多乘客及车主为了节约出行成本目的加入平台,应答率持续提升,应答率提升又会吸引更多乘客及车主加入,就这样进入正循环后,顺风车逐渐开启自驱动增长模式。
根据Frost&Sullivan的报告,在嘀嗒出行平台的所有受访私家车主及顺风车乘客中,超过半数表示其是由家人及朋友推荐而选择的嘀嗒出行。显然,这既可以降低其获客成本,又可以确保未来增长空间。在其6周年之际,嘀嗒就曾对外披露,顺风车应答率峰值已过70%。
顺风车模式下,平台不承担拥车费用,嘀嗒平台不须向车主提供大额补贴。是嘀嗒能先一步实现盈利的基础。与此同时,“熔财经”发现,嘀嗒占比最大的 " 销售及营销 " 费用在2019及 2020前六月中大幅下降,其中 " 用户奖励 " 费用从2018年的9.398亿元将至2019年的1.054亿元,这也让嘀嗒同年进一步实现了盈利。
截图至嘀嗒招股书
另外,“熔财经”通过梳理招股书看到,在2017年、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 6月 30日止的四个统计周期内,嘀嗒顺风车的平均服务费率分别为3.7%、4.1%、6.3% 及8.3%。嘀嗒的毛利率由2017年的49.5% 上升至2020年前六个月的82.2%。可见,服务费比例的提高也大幅度带动了嘀嗒毛利率的提升和整体盈利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