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为何能抢占市场份额、提前实现盈利?

熔财经
关注

二、新的竞争逻辑

顺风车服务有关的犯罪事件,导致公众对顺风车的安全担忧、对业务模式的争议及监管机构对顺风车的严格监管。

去年11月,交通运输部、中央网信办等六部门以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名义,联合约谈滴滴出行、嘀嗒出行等8家网约车顺风车平台公司。而滴滴出行CEO程维在公司战略会上也表示:安全是滴滴发展的基石,没有安全一切归零。

2018年之前的共享出行阶段,商业竞争的逻辑是通过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但随着严重安全事故的出现,中国网约车市场的竞争逻辑也发生改变:安全合规和服务品质成为了最大的关键点。

一方面,恶性事件引起了用户对平台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在平台选择上用户会更倾向于更安全的平台。另一方面,共享出行具有公共服务性质,当公共服务和商业利益这两者需要平衡时政策会以公共利益优先。一旦再有犯罪事件出现,整个顺风车市场都将面临来自舆论的诘问、政策的倒戈,政策的变动对行业产生巨大冲击,这是未来最不可控的风险因素之一。

截图至嘀嗒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从2018年起,滴滴顺风车事故发生后,嘀嗒逐年增加安全成本。在过去两年半时间里,嘀嗒安全成本为100万元、949万元、484万元(半年)。以2020年上半年为例,同期员工成本仅为251.4万元,安全成本约为其两倍。

而对于出租车,2012年滴滴刚进入移动出行市场时,全国出租车每天的订单有近7000万,8年后的今天,出租车日均订单依然在5500万左右。2019年,出租车在中国四轮出行市场中占据68.6%的份额,出租车扬招部分GTV占据出租车总GTV的96.3%。

未来利用技术提高出租车载客率,帮助国内的出租车行业完成数字化转型,提升平台自身的用户体验等服务,成长空间仍然巨大。

因此,滴滴、嘀嗒们不仅需要解决乘客打车难问题的C端生意,也需要逐渐从To C的角色向To B、To G转变,与出租车公司、地方政府通力合作,未来出租车业务的竞争很有可能会转变为大客户的竞争。

以嘀嗒为例,不同于滴滴一味将出租车司机网约化得做法,在扬招仍是主流用户习惯的背景下,嘀嗒出行开发了“出租车智慧码”、“扬招打车助手”等,前者帮助乘客了解自己乘坐的出租车车辆和司机信息、评价订单、在线支付、获取电子发票、分享行程等,后者使乘客了解附近出租车运行状态,盘活了存量供给资源,提升用户的出行体验和出租车行业的运营效率。

而数据也印证了嘀嗒的正确性,过去嘀嗒智慧码在西安落地的六个多月的时间里,使用量超过5000万次,占当地出租车营运总趟次的72%,单日最高使用量超过40万次,90%的出租车订单通过智慧码实现了服务数字化,其中59.1%会产生用户反馈,出租车智慧码日均扫码31.2万次。

在产业互联网方面,结合新基建的时代浪潮来看,出行市场的未来增长或许还有智慧交通这一全新视角。2019年7月,嘀嗒宣布“出租车·新出行”战略,定位为城市出租车智慧运营服务商,用积累的评价数据、行驶数据为城市出租车管理部门、运营公司和从业人员提供一整套司机评价、精准预测、运力调度等数字化服务和管理体系。

截至今年6月30日,嘀嗒已在86个城市提供出租车网约服务,与17个城市的市级或区级出租车协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另外,今年的滴滴也更加回归产业初心。对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大巴、货运等多项业务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在产品安全、服务品质方面进行一系列换新迭代,并围绕无人驾驶、汽车后服务等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布局。

从最初的提升运营效率,到如今的深入B端服务,市场在不断变化,对每位玩家的要求也都更高了。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