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上市之后,能在巨头环伺的格局中讲出多少故事?

紫金财经
关注

大家都认为滴滴会成为共享出行第一股的时候,嘀嗒反而抢先跨出那一步!

十一假期之末,嘀嗒正式向香港交易所公开递交IPO招股书,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海通证券和野村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如IPO成功,嘀嗒则成为“共享出行第一股”。

嘀嗒成立于2014年,彼时滴滴正与快的展开烧钱补贴大战,杀的难分难解。于是嘀嗒选择避其锋芒,将顺风车业务作为主攻方向。

2015年,滴滴与快的宣布合并,滴滴旗下业务覆盖打车、顺风车、出租车等业务,补贴大战戛然而止。滴滴顺势整合,然而大战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网约车平台的竞争结束,而是更加激烈。

此次嘀嗒上市,或许是看到了滴滴围绕顺风车领域的一系列布局,嘀嗒再不管不顾的深耕顺风车领域面临极大危险;而悄然铺开的出租车业务,还没有形成对业绩的实质性支撑。基于此,IPO则可以融入业务拓展的资金,并进一步提高嘀嗒的市场知名度和资本运作能力,弥补自己的短板。从这个角度说,嘀嗒不一定只是贪图“共享出行第一股”的虚名。

需要《紫金商业评论》的用户们注意的是,嘀嗒的顺风车业务之所以开展的比较顺利,是因为滴滴众所周知的安全问题,无奈撤下顺风车业务,而在这两年推动顺风车的业务中,滴滴总是不断的强调安全问题,投鼠忌器、走两步退一步。嘀嗒抓住顺风车的机会乘势而起,是幸运,也有挑战。

比如说,顺风车的合规问题,一直是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滴滴顺风车面临安全问题,嘀嗒也不例外,相应的安全投诉,在新浪黑猫中屡见不鲜。更让嘀嗒头痛的是,随着滴滴调整战略、阿里入局、美团入局,滴滴依靠自己的体量,还能在巨头环伺的格局中讲出多少故事,创造多少奇迹?

顺风车不会一直顺

滴滴顺风车因为安全问题下线,给了其他人很多机会。在滴滴的顺风车业务下线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顺风车司机、用户往嘀嗒出行流动,使嘀嗒出行悄无声息的壮大起来。

在滴滴出行缺位顺风车的几年时间内,嘀嗒出行迅猛发展,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再加上嘀嗒轻资产的运营模式,在出行领域率先实现了盈利。

嘀嗒的成绩有目共睹,从第三方的数据中可见一斑。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按照顺风车搭乘次数来看,2019年嘀嗒出行成为中国最大的顺风车平台,市场占有率达到66.5%;按照搭乘次数来看,2019年嘀嗒出行在中国出租车市场的出行平台里居第二。

而这,也更为直接的反映在嘀嗒出行的用户数量上。截止至2020年8月31日,嘀嗒出行的注册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8亿,在嘀嗒平台上的月活跃用户数量为1470万,累计搭乘乘客数量3670万。注册的车主数量超过1900万,通过车主认证的突破1000万;注册出租车司机累计突破190万,通过出租车司机认证的超过80万。

而嘀嗒出行的GTV规模,也随着用户的大幅增长而出现高速增长。2017年-2019年间,嘀嗒出行的顺风车GTV分别达到7亿元、19亿元、85亿元,在2018年、2019年实现171.4%、347.4%的同比增长;同时顺风车相对应的搭乘订单分别为2360万份、4820万份、1.785亿份,在2018年、2019年实现104.2%、270.5%的同比增长。

这样的用户规模和GTV,保证了嘀嗒出行的营收一直处于高速增长中。在2017年-2020年上半年间其实现营收为0.49亿元、1.18亿元、5.81亿元、3.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9702万元、-10.7亿元、1.7亿元、1.5亿元。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经调整的净利润率为29.7%、48.6%。

不过嘀嗒的好运气不会一直有,滴滴顺风车卷土重来,嘀嗒面临的压力陡然增大。

去年11月,滴滴顺风车整改之后在7座城市重新上线试运营;今年3月,滴滴面向年轻用户市场在二三线城市上线了花小猪打车。今年7月,滴滴又分拆拼车事业组,更名为“青菜拼车”独立运营。这一系列的举措,实际上还是围绕着顺风车业务在做文章。

嘀嗒目前主要的业务就是顺风车和网约车,如今难免和滴滴有正面冲突。而嘀嗒顺风车虽然目前市占率第一,但是其APP的活跃用户数却远不及滴滴。据统计,截止2020年5月,滴滴出行的APP活跃用户数为5439.48万,而嘀嗒出行的活跃用户数只有585.65万,几乎只有滴滴出行的十分之一。

嘀嗒的顺风车业务,随着滴滴的几个杀手锏一一使出,未来不会一直顺,嘀嗒要早做准备。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