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进军造车,是为了物联网流量入口?

物联网智库
关注

物联网智库 整理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源和出处

导  读

雷军表示:“对小米汽车而言,首战即决战。小米的第一辆车一定代表发布时的尖端技术和尖端水平。”

4月6日晚,在小米11周年的当日,雷军在网上进行个人直播,这也是他第三场抖音卖货活动。雷军讲到:“11年前,从一碗小米粥起,我与十余个小伙伴开始闹革命,如今,初有所成。”

从安卓之光、安卓机皇开始,小米新十年就以意料之外的强势劲头震撼所有人。而自雷军宣布造车是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之后,小米汽车也引起了从汽车圈到科技圈的广泛关注。

雷军在直播中透露,小米汽车将使用与手机相同的硅氧负极电池,其具备体积小、充电快、安全等特点,能够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带完货之后,雷军进一步介绍了小米汽车的相关信息。他提到:过去几年,小米在智能手机领域完成“补课”,并经过75天调研,决定“杀入”汽车领域。未来,小米将解放思想、放下包袱,全力以赴为米粉造好车。关于汽车品牌,三分之二的米粉认为应该继续使用小米品牌。关于车型,轿车和SUV的米粉投票数分别为45%和40%。关于价格,三分之二的米粉希望在10万以上,8%的米粉希望在30万以上。当然,对于具体的品牌名、车型、价格,小米仍将在参考米粉投票的基础上,进行深度考量。

雷军表示:“对小米汽车而言,首战即决战。小米的第一辆车一定代表发布时的尖端技术和尖端水平,目前已经有1万多位研发人员和130-140亿的研发投入,绝对不辜负大家期待。”

小米为何造车?

从全球范围来看,小米可谓是华为之后发展最好的国产智能手机厂商。2020年,小米手机出货量达到1.46亿台,同比增长17.5%,位居全球第三位。尤其是继华为退出欧洲市场后,小米接管了其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例如,2020年Q4,在欧洲智能手机市场总体下降15%的背景下,小米销量却独占鳌头增长了85%, 份额从8%增长到了17%。

然而,从数据来看,2020年小米的出货量虽有所提升,但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2.92亿部,同比下滑5.9%。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3.26亿台,同比下跌11.2%。在整个行业的增长已经碰到天花板的大背景下,寻找新的业务增量是小米的必然选择。

与此同时,智能电动汽车正在成为万物互联时代新的竞争高地。雷军在3月30日的发布会中提到最近汽车行业常用的比喻——智能汽车就是“一部大手机+四个轮子”,有“手机”的地方就会有流量,不论手机是在轮子上还是在手里。

正是由于智能汽车在物联网时代具备非凡意义,所以小米认为,智能汽车市场的机会,是手机市场的十倍,将达到十万亿人民币级。看到如此广阔的远景,包括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华为等巨头都不约而同的切入了智能汽车领域。

巨头们争夺的不是智能电动车本身,而是物联网时代的流量入口。

因此,对于押注AIoT的小米而言,智能汽车是其未来不得不下的一步棋。

在众多米粉眼中,小米造车,也是一件众望所归的事情。长期以来,小米以性价比高、价格厚道而作为立身之本,是粉丝眼中将智能汽车价格打下来的希望所在。即便目前小米汽车尚未确定任何细节,但诸如“9.9万一台车”、“年轻人的第一款车”的欢呼声已经此起彼伏。

正是明白这是一条必走的路,小米的投入目前来看也算稳扎稳打。对比蔚来、理想、小鹏三家新造车公司,在实现0到10000+台产量的起步阶段时,公司融资额在20-25亿美元范围,即约130亿到160亿人民币之间 。而小米宣布的前期投资为100亿,可谓是比较理性务实的策略。

然而,小米造车传闻已久,直到如今才正式落定,还被雷军赋予了“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的悲壮色彩,其背后也透露出雷军对于造车的犹豫与反复。

雷军的纠结和犹豫

从做智能手机至今,小米是国内手机界当之无愧的黑马。如今,小米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已经仅次于三星和苹果,位居第三。

与此同时,小米也开始切入不同的硬件领域,并在每一个入局的品类搅动起整个行业的波浪。过去几年间,小米在智能电视、智能家居、笔记本电脑等诸多领域践行极致性价比的同时,也形成了相关领域的生态圈。

正是基于过往判断,雷军在发布会上将小米造车的积累归纳为四点:1、小米过往成功案例多;2、有全球最好的生态;3、有米粉支持;4、有钱且亏得起。

然而,雷军在发布会上提及小米造车之时,表情却并非全然笃定。这有生病导致的疲态,也暗藏着雷军心中的纠结和犹豫。回想起当初,雷军坦言,整个决策思考过程非常痛苦,“每天早上想出一百个造车的理由,晚上又用100个理由推翻”,这背后也藏着小米面临的巨大压力。

首先,小米生态链的成功经验很难简单地套用到造车上。要知道,小米手机和生态链企业的资源,与汽车行业关系并不大。汽车虽然也有芯片、屏幕等材料,但与手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供应链体系。因此,小米几乎还要重新学习一个新产业,或者说要重新建立一个有造车经验的团队。

其次,小米的智能化优势对汽车而言价值有限。很多人可能认为,作为一项成熟的技术,MIUI能够很轻易的与汽车相融合,并实现汽车的智能化。事实上,小米确实已经开始与一些汽车公司合作车载系统。但合作更多限于影音娱乐等方面。对于汽车智能化而言,其软件架构还涉及到与车辆行驶相关的硬件,以及电子电气系统的高度融合。

尽管小米在电子和通讯等方面已经具备很多技术储备,甚至已经在申请许多和汽车相关的专利。但是,对于智能电动车而言,想要把已有技术进行整合,背后的实践难度更加巨大。同时,小米目前在智能汽车领域的专利申请仍较为边缘,对于一些核心的智能化技术仍有待研发。

不过,在智能电动车这件事上,永远不要高估“技术储备”这四个字。把已有技术整合起来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而这种整合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获得。

由此可见,造车这件事的难度,比小米生态链上以往任何一个产品都要高好几个数量级。而小米已有能力并不具备太突出的优势。本质上,造车,小米还是要从头做起。

另外,目前,包括苹果等科技公司,以及几乎所有的顶尖汽车公司都在电动汽车领域做好押注,小米未来所面临的竞争之激烈、压力之巨大超乎想象。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也在最近的采访中明言,现在造车,对于没有基础的公司,更难了。

写在最后

众所周知,雷军此前外号“雷布斯”,其原因就在于他不但推崇乔布斯,还创办出与苹果同台竞争的小米。如今,伴随着雷军宣布下场造车,“雷斯克”成为其与马斯克同台竞争的新的称号。

如果说论上一个同时做手机和汽车的,贾跃亭是不得不提的明星人物。由于汽车业务烧钱太快,且与其他业务之间界限不清晰,成为乐视失败的原因之一。当然, 小米与乐视不同,其实力相也要更加强大,但前车之鉴,仍然值得好好借鉴与思考。

参考资料:

1.《正与反:对小米造车的一点想法》,宁南山

2.《评论 | 小米造车:高处不胜寒》,经济观察报

3.《小米造车follow苹果路线?智能驾驶能力是个关键问题》,量子位

4.《不要高估小米造车》,第一财经YiMagazine

5.《一电观察 | 小米造车的逻辑》,第一电动汽车网

6.《小米造车,「雷斯克」出道》,未来汽车Daily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