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大”,这是民间的一句俗语,意思是形容抚养孩子十分辛劳。
而对于海康威视来说,萤石就是这么一个“孩子”。
但在培育多年后,海康威视准备让萤石独立上市,并让它单独面对市场复杂的环境——海康威视在8月12日发布公告称,拟将其控股子公司萤石网络分拆至科创板上市。
同时,海康威视表示,萤石网络主营业务为云平台服务和智能家居业务,属于创新业务,与公司主体业务和其他创新业务保持高度的独立性。本次分拆完成后,不会对公司其他业务板块的持续经营构成实质性影响,海康威视股份结构不会发生变化,且仍将维持对萤石网络的控股权。
从to B到to C的安防企业
2012年,Dropcam掀起的互联网摄像机浪潮被海康注意到,互联网智能安防在消费者领域或许是个新的机遇。
但对于海康威视来说,机遇并不等于未来,是否要走向这一to C的道路,让海康威视一众高层不断议论:“海康威视刚踏入国际第一阵营,是否此时有必要分精力向C端发展?”同时,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让包括蒋海青在内的管理层担忧——如果保守发展,那么公司未来必然会被限制。
为此,2013年,在蒋海青的主导下,海康威视内部成立了新的消费级业务部门,这也就是未来萤石的前生。
但由于国内相关市场极小,并没有任何企业或模式可以借鉴,萤石只能推出小批量产品试探市场,了解市场的需求及发展方向。
而在萤石试探市场的同时,互联网企业进入到这一领域——小米、百度、360等企业纷纷推出了价格极低的智能家居摄像机。面对互联网企业的进攻,海康威视CEO胡扬忠表示:“我们无法把价格压缩到如此低的价格。”
面对互联网的进攻,萤石并未选择“正面”交锋,而是避其锋芒,安心发展自己的技术,稳步拓展市场;海康威视更是不留余力地为萤石输血——海康威视不仅为萤石提供资金,同时还通过技术下放、人才输出等手段,不断壮大萤石,为萤石发展提供全方位护航。
萤石独立:环境所迫
在2016年,萤石正式从公司独立出来,成为一家海康控股、员工跟投的创业公司。
而萤石在独立后,并没有辜负海康威视的重望——据海康威视财报显示,萤石网络在独立后,2017-2020年,分别实现营收10.26亿元、15.15亿元、24.26亿元、31.05亿元。同时萤石也在打造两条业务线:以C端为核心的智能摄像机等消费级产品,以B端为核心的云服务及IoT模组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7月,海康威视被列入实体清单,虽然海康威视表示并不影响未来发展,但海康威视的发展重心已经开始转移——以往海康威视以硬件为重点,虽然同时打造Hikvision AI Cloud开放平台,但力度并不明显,以至于部分友商直言:海康威视是要做“搅屎棍”;而在实体清单之后,海康威视开始全面布局Hikvision AI Cloud开放平台,并在2021年多次对外表示:海康威视是一家软件公司。
与此同时,海康威视也开始分拆旗下的子公司,从实体清单来看,美国打压的仅仅是“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子品牌荣耀的脱离并“独立”,有效避免美国的打压,并在随后获得高通888 Pro芯片的支持。而华为最新P50系列手机,已经没有5G基带芯片的支持。
萤石如果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脱离海康威视,避免实体清单的影响。
而这,也成为萤石独立上市的契机。
此外,据笔者了解,萤石独立上市的另一原因是为了辅助海康威视的发展——海康威视大力推动Hikvision AI Cloud开放平台的发展,但对于该平台背后的硬件供应问题一字不提。但据海康威视内部人员表示,“海康威视供应链并未出现任何问题,而Hikvision AI Cloud开放平台的建设也由海康威视自己搭建,并未与其他云服务企业合作”。
而在云计算中,数据存储成为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但在海康威视被列入实体清单后,希捷、西数等美国提供商无法提供价格低廉的机械硬盘。如果采用SSD,虽然数据传出能得到全面提升,但成本将直线提升。
如何破局?
唯有萤石。
萤石为了给用户提供多种便捷服务,曾与阿里云签订战略合作,但随着产业的发展,萤石并不满足把云平台交由其他人管理,同时海康威视在多年的发展中,早已积累大量云服务建设经验。为此,萤石搭建了以自我为核心的云服务平台,并让海康威视成为核心用户——据内部人员表示,海康威视AI Cloud开放平台的云服务,一直由萤石云提供。
从付出,到收获
海康威视在萤石投入了多少?或许无法用数字来显示。但就目前的环境而言,萤石,已经成为海康威视的伙伴,并推动海康威视未来市场布局。
就如同业内人士表示:“前几年,萤石需要让海康威视知道它在做什么;现在,萤石要让海康威视知道它能为海康威视做什么。”
数年前种下的种子,如今已经围绕在海康威视这颗大树的周围,并与海康威视共同抵抗外界的侵扰——海康威视的付出,如今已到了收获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