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身”传闻不断, 至暗时刻的ofo能否迎来黎明?

品途商业评论 中字

缠绕的盈利困局 从出海到区块链 戴威的时间不多了

时间回到2016年春天,刚刚拿到1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的ofo刚刚开始大举扩张的步伐,彼时,他的目标人群还是校园。从北大开始,ofo占据的校园数量从5个激增到25个,日订单数量在2万单。

一年后,ofo和摩拜的竞争势态越发明显,中关村街道中,分成橙黄阵营,其他颜色的加入并没有打破两者焦灼的争锋势态。“这靠什么挣钱?”补贴之下,用户不明白,投资人们不断安慰自己,“环保”“订单数增多”“使用数量”。

数字,对共享单车很敏感。纵观共享单车行业的竞争,此前一直是资本驱型,高度依赖资本力量。

在上半场的缠斗中,共享单车企业在资本的助推下,开启了野蛮增长模式,虽然初期占领了市场,但也落进了一个增长陷阱——摊子铺的越大,运营成本越高。

再将时间转回的今天,“怎么挣钱”还是共享单车遇到的最大问题。为了盈利计划,ofo还推出了车身商业化广告,ofo的App上也推出了广告,试图在骑行租金之外实现收入多元化。

不久,政策叫停,并规定车身不可搭载广告的ofo甚至开始盘算着区块链。

要么继续融资,要么委身下嫁,再或者继续战斗。危机之下,再融资难度可想而知。断去一路的戴威选择了战斗。

打开“烧钱—融资”怪圈的突破口,摆脱背着资本负重前行的压力,如何盈利是关键。目前一直强调已经百城盈利、不断试水商业化的ofo,或许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6月13日,深陷资金链紧张、大规模裁员等风波的ofo,在辟谣和声明后,再次发声。

ofo的B2B业务负责人邵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ofo B2B各项业务进展顺利,目前营收已经超过1亿元。同时ofo在国内100余座城市也已实现盈利。”

“战斗至最后” 至暗时刻的ofo能否迎来黎明?

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ofo创始人戴威在今年5月召开的一次内部会议上拒绝了滴滴出行提出的潜在收购要约,号召公司员工“战斗至最后”。戴威在内部会议上还发起了一项名为“胜利”的计划,其目标是让ofo的利润达到1元人民币。该计划借用了丘吉尔的标志性手势“V”,意指获得胜利。

“战斗至最后”让戴威颇有些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誓死不归的壮士色彩。

近期,一篇《小黄车快黄了》的文章披露了 ofo 裁员、业务缩编、资金链紧张等消息,ofo 联合创始人于信迅速做出回应,并指责该文为 " 无稽之谈 "。

6月24日,ofo卖身滴滴的传闻再次出现,ofo联合创始人于信在朋友圈辟谣称,“听说很多媒体老师今晚收到消息说ofo卖给了didi,不知道为什么今天我们发了把党委领导写入章程的推送晚上就出了这么一个消息。作为董事会成员,我并没有听说这个事情哈。”

这已经是ofo第三次否认“被滴滴收购传闻”。

4月24日午间,有媒体报道称,滴滴正在推进收购ofo的谈判。当天晚间,针对滴滴重启收购ofo的传闻,ofo官方发声明称,消息不属实,ofo将保持长期独立发展。

5月14日,ofo举行了一场内部会议。会上,ofo联合创始人兼CEO戴威表示,公司目前的状况堪比电影《至暗时刻》中丘吉尔和二战时英国的处境。据熟悉情况的人士透露,ofo的至暗时刻似乎是指其与巨头滴滴出行之间举行的收购谈判,因为该谈判的信息未公开,所以不予公布。

“如果你们们不想战斗到底,现在就可以离开。但ofo未来依旧会保持独立运营。ofo的五位创始人将各自拥有该公司九人董事会中的一席。”戴威对与会人员如是说。

今天三元桥地铁站垃圾一样堆积的小黄车,让投资人们嗅到了危机。花出去的钱,泼出去的水,投资人或许不这样想。该还的总是要还的。现在,还不是戴威喘息的时候。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