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之前,相关部门就已经对共享单车行业的押金有了明确的规定。交通部、央行等十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用户资金安全监管。《指导意见》称,企业对用户收取的押金、预付资金,应严格区分企业自有资金和用户押金、预付资金,在企业注册地开立用户押金、预付资金专用账户,实施专款专用,接受交通、金融等主管部门监管,加快实现“即租即押、即还即退”。
但有业内人士指出,该《意见》并不具备强制力和法律拘束力,共享单车的押金主要是企业自己在监管。这样一来,押金到底如何使用成为了一个谜。笔者猜测,共享单车企业在大肆扩张时,遇到的资金缺口往往会用押金垫上。在成功获得新融资后,再补充押金。但这样看似不断循环的资金策略,是建立在不断融资且资金链不断裂的基础上。一旦出现融资困难、资金链断裂等情况,押金自然也就打了水漂。或许,挪用押金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至暗时刻已至
押金难退,是共享单车行业处于困境态势的集中体现。而共享单车行业所面临的问题,绝不仅仅只是押金。从整个大环境来看,共享单车行业已经迎来了自己的至暗时刻。
《2017年度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国内共有77家共享单车企业,累计投入了2300万辆单车,融资金额达258亿元。但如今共享单车企业纷纷倒闭,仅剩下的几个巨头也在寒风中苦苦挣扎。
之所以发生步履维艰的情况,与共享单车本身存在巨大的弊端有直接关系。
首先,违背正常的社会经济规律或许是共享单车接连倒闭的首要原因。从投资者角度看,共享单车的吸引力在于“高频、刚需、低替代性、低成本、封闭环境”。而用户所缴纳的押金,也能最大限度地为共享单车企业提供海量资金沉淀。
在商业模式上,共享单车的使用费是按照1元/小时左右来计算。再加上车身广告、APP开屏广告等,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看起来较为成熟。但共享单车企业却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成本。投放大量单车的各种成本,比如生产成本、人力成本、运营成本、研发成本等。而且为了拓展市场去争抢客户,共享单车行业的烧钱始终在不断持续。
笔者认为,共享单车的本质并不是共享,而是“租赁”。共享单车既没有激活社会闲置资源,又对原有的公共交通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其实是不正常的。缺乏“自主造血”能力又不断烧钱,陷入困境只是早晚的事儿。
其次,共享单车发展太过迅猛,反而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如今,在多个城市都有大量共享单车“坟场”。这些曾经辉煌的共享单车,变成了废铁、挤占城市资源的“垃圾”。在资本利益的指挥下,共享单车企业之前比拼的就是投放数量。投放的越多,似乎就越能占据市场制高点。但它们却从未想过,这样的举措会对城市造成怎么样的影响。
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就提到,“那由最大人数所共享的事物,却只得到最少的照顾”。也就是说,有限的资源注定因“任意的自由使用”和“不受限制”而被过度浪费。庞大的资源损耗,是共享单车企业难以承认的。
迎来至暗时刻的共享单车行业,如果再不寻求全新突破口,恐怕就只能等着钱全部烧完再“自然死亡”。为此,共享单车企业接下来要不断拓展业务,来挽回自身颓势。比如之前某家共享单车企业就升级自身品牌,准备承载更多的出行服务,包括单车、共享助力车、共享汽车、城市服务等出行业态。
变则生,不变则死。共享单车企业现在活得这么憋屈,还不如大胆地放手一搏!
文|刘勇